朱慈炤一路問來,這些村子的漢子大多沾親帶故的同姓之人,雖然同村同姓之人在一起容易抱成一團,不利於管理,但是也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一旦隊伍中有人受傷或者戰死,會激起同姓更大的戰意。
想那“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的孫傳庭,以及“以遼人守遼土”的袁崇煥,他們搞起來的家族式軍隊,都不弱。
他們上了戰場喊的不是“為大明而戰”這種話,而是“為三叔報仇”“為狗子報仇”“為爹報仇”這種話。
而朱慈炤理想當中的軍隊也應當是這種士氣高昂的樣子,當然在以後的訓練中還是的給他們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的,要不然那關寧軍就是個例子。
所以他挑選軍士很是嚴格,第一,年齡太小不能要,這些娃娃兵戰鬥力不足,上了戰場生存希望太低。
也就在這一個村子裡朱慈炤已然是挑出了二十多個娃娃。
但這些人也並非一無是處,跟著朱慈炤剛剛冊封的九個千戶搞搞後勤還是可以的,而且也可以增添一下經驗。
娃娃要從小抓起嘛!
第二,年老體殘者不要,並不是朱慈炤歧視殘疾人,反而是對他們的一眾保護,戰場之上乃是搏命之所,你有一點的缺陷,便比別人少一點優勢,便有可能因此送命。
老年人就更不用說了,朱慈炤直接把他們和殘疾者劃分到了後勤千戶。
那九個後勤千戶統領的都是各村的婦女,現在見有幾個焉茄子一般的男娃子或者老漢被趕出隊伍,頓時喜滋滋的把人接收了過來。
第三,身體一羸弱者不要,朱慈炤凡是看見那種病懨懨,或者身體太過單薄之人,一概也請去了管理後勤。
待朱慈炤這嚴格的三條選人制度實行完,真正達到朱慈炤標準的也就只有九百人了。
而其他的那些人,則全都去了後勤千戶,人數大概有三百多人。
因為跟著九個千戶管理後勤,朱慈炤便下令讓他們各自回各自所屬的村子,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後勤千戶。
同時後勤千戶下一級的任命上,朱慈炤也沒有干涉,任由九位千戶自有發揮。
那九個新封的里老聽此,頓時又是大喜。
不過朱慈炤身後的這九百名壯丁,還是要朱慈炤親自進行任職的,因為這些人是戰鬥力,是朱慈炤的本錢。
而且在後續的命令下達中,如果都沒有任職,很難做到上下級間有效的指揮。
不過在這之前,朱慈炤要劃分好兵種,只有將兵種之間劃分好了,那麼在作戰中才能相互配合,取長補短。
首先是弓箭兵,因為弓只有二百把,所以便讓善使弓箭之人站出來,每人分發了一把弓箭,組成兩個百戶,四個總旗,二十個小旗。
因為刀絕對是夠了,所以每人再配上一把刀。
其次便是長矛兵,因為長矛有二百五十把,便直接分成兩個百戶,四個總旗,二十個小旗。多出來的五十把由各級的長官拿著,算是特權了。
最後便是普通兵種了,也就是持刀兵種,正好還有五百人,所以朱慈炤直接將這些人給分成了五個百戶,十個總旗,五十個小旗。
至於千戶嘛,他朱慈炤則當之無愧認領了。
接下來便是安排各級的長官了,這個時候,朱慈炤還不把自己的人安排上,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