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字崑山,臨清人。1645年,當時李自成被清軍打敗之後,率軍經過武昌等地,左良玉不敢迎戰,在三月二十三日藉口接到崇禎帝太子密諭,扯起“清君側”的旗幟全軍乘船東下,並放火焚燬武昌,大肆掠劫武昌城內,一時人口全沒o)。
當時南京的福王已經登基稱帝,是為弘光朝廷。
於是左良玉往南京跑,李自成打不過也跑,清軍就在後面追。
這樣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場景,左良玉在前面燒殺搶掠,謂之“堅壁清野”,清軍就在後面收復土地,謂之“保境安民”,到最後,左良玉快跑到南京的時候,病死了,然後他的兒子左夢庚就帶領麾下十五員總兵全軍降清。
蟎清表示好輕鬆有沒有?
史學大家顧城對他的評價道:當時實際情況來看,左良玉早已成為一個擁兵割據的軍閥,勇於虐民,怯於大戰。
他的統兵東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領南下的大順軍作戰,假借偽太子“密詔”赴南京“救駕”顯然是一派謊言。
離開武昌時就大肆屠戮,對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撫、總督等方面大員任意拘留,心目中既無朝廷,也無百姓。
其直接後果是導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這個評價真的很中肯。
所以依靠左良玉,真的很不靠譜,而且他馬上還要病死。
於是朱慈炤便搖了搖頭,表示不贊同。
他分析道:“左良玉曾在崇禎十五年,兩次和李自成對戰,然朱仙鎮戰,敗,襄陽戰,敗,且此人向來不聽朝廷號令,只可以厚祿誘之,而不可託付之。”
對啊,崇禎皇帝這才想起來,左良玉跟李自成打了兩次,第一次,大敗;第二次,一觸即潰呀。
崇禎皇帝頓時沒了主意。
此時,擁立福王登基的四個將領,也就是所謂的江北四鎮,已然南下,崇禎皇帝尚不知情,但即使知道了,這四個將領怕是也用不上。
先說說那江北四鎮之一的劉良佐,此人貪婪成性,兇殘暴戾,凡他領兵所過之處,皆是生靈塗炭,掠奪一空。
1645年,清軍攻南京,他率眾10萬投降,其弟劉良臣早在1631年明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時任遊擊,就已隨總兵祖大壽投降清廷。
1645年六月下旬,他帶兵攻打江陰縣城,八月二十一日攻進縣城,同蟎清一起進行了慘無人寰的“江陰大屠殺”!
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原山東總兵,李自成攻打京師時,崇禎皇帝命他火速入京勤王,他推託有病,拒不奉詔,京師淪陷後,他聽聞李自成派權將軍郭升帶兵一萬收取山東,於是帶領麾下5萬大軍,一路燒殺搶掠南逃。
1645年四月,降清,後又叛清,被蟎清處死。
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下,但勾搭上李自成第二個老婆,害怕李自成辦他,降了明朝,此人見敵弱則攻,見敵強則逃。為了軍餉,還曾攻打揚州,後被史可法調停。
且和江北四鎮的黃得功有矛盾。
1645年,被許定國用計殺死。
江北四鎮之一的黃得功道是忠誠之人,但是缺少大局觀念,且有勇無謀,喜歡將私人恩怨放在心上,因和高傑有矛盾,雙方多次交惡,後高傑死後,他去報復高傑軍,被南明調停。
1645年四月份,與清軍交戰,戰敗而亡。
現如今崇禎皇帝手下的這五名兵多將廣的將領,可以說都不堪大用,如果有孫傳庭這種有名望的督師帶領還好,一旦獨自成軍,必定是難成大事!
崇禎皇帝不瞭解天下大事,但是他朱慈炤瞭解,因而此時要未雨綢繆。
南下的路上朱慈炤也一直在想,到底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扭轉現如今的局勢,依靠原本就腐朽,且內鬥黨爭的南京官員,肯定是行不通的。
而依靠這些軍閥式的將領,必然是死路一條。眾人本就不和,讓他們相互協作,攻城略地,更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