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益州百姓的生活經過二十年發展,是越來越好。而益州學校經過二十年的義務教育,培養出了一大批有文化的人才,而這些有文化的人,學得好的會進入更高的科研教育等領域,學的一般的也會找到不錯的工作。但那些學的不咋好,但是腦子靈活的,則選擇了下海經商,現在益州有不少的有錢人就是當年學習不咋好的那些差生。
至於那些學的又差,腦子也不咋好的,就只能在自家種種地過日子了。憑藉著高産的糧食作物,至少是不會餓死的,而且這些人也可以選擇把自家的房子和田地租賃出去,靠著租金過日子……
總之隨著大量人才的湧現,益州的發展也是一年比一年快,基本每年都會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最開始的時候甚至出現了三位數的增長奇跡。
不過那也是因為益州一開始的經濟基礎太薄弱的關系,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益州基礎經濟逐漸雄厚,能夠保持每年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左小右已經很滿意了。
唯一讓左小右無奈的就是益州的山太多,交通困難,過去二十年很多的財政大部分放到了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上了,但二十年時間並沒有多少成果,主要是因為工業方面還沒有發展起來。眼下雖然有了蒸汽機,但工業的發展可不是短短二十年就能達成的,不過好訊息就是現在的煉鋼工業基本發展起來了,鐵路也正在修建,相信再有個三五十年,益州有很大可能進入工業,甚至是電力時代。
就在左小右大力發展益州二十年的時候,唐朝的北方終究是出現了混亂,那些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終究和中原人不同,他們羨慕中原人錦衣玉食的生活方式,但他們自己卻得不到,這讓他們羨慕嫉妒恨。
如果大唐能夠保持軍力的強盛,也能壓制住他們,但隨著二十年前在益州損失了六十萬大軍,以及之後二十年恢複的有些緩慢,從而導致北方遊牧民族越來越壓抑不住自己的野心,再加上李隆基加大了對他們的管控,讓他們的生活不但沒有得到提升,反而出現退步跡象,他們就更不幹了。
於是在這一年,北方遊牧民族發動了對唐戰爭,大唐經過百餘年的輝煌之後,再一次陷入了戰爭的泥沼。這樣一來,均衡被打破了,一直坐鎮益州的左小右敏銳的嗅到了機會的味道,各種情報也是不斷地出入於益州,天下的形式也逐漸在左小右腦中成型。
也許唐朝一百多年的安逸生活的確瓦解了唐軍的意志,經過一年的交戰,北方遊牧民族竟是將大唐邊防軍打的喘不過氣來。好在唐軍當中有著大量智勇雙全的將軍,在他們的指揮作戰之下,雖然遊牧民族暫時佔據上風,但唐軍一時半會兒並不會落敗。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秋季過去,冬季到來,遊牧民族已經無法承受戰爭之苦,於是選擇了停戰。
而這個時候,唐軍開始了反擊。
兩萬唐軍在風雪之中進入漠北,對正在東面的遊牧民族發動了血腥屠殺!
三個月過後,兩萬唐軍只有三千人回歸,而遊牧民族卻損失了三十幾萬人。如此一來,遊牧民族終於又想到了被唐軍支配的恐懼,立即獻上降表,表示願意歸順大唐。而李隆基接到降表,高興地連喝了三天大酒,然後一睡不起。
“皇上駕崩了!”
這個當年只因為看了楊玉環一張畫像,就將左小右掃入妖道行列的昏君,終究是在堅持了二十多年後,馭龍賓天。
大唐剛剛得勝的喜悅也因此打了對折,紅白事一起辦了。
得知了李隆基死亡的訊息,左小右並沒覺得多高興,反而有種怪怪的感覺:我還沒用力,你怎麼就死了呢?
相比起來,楊玉環卻十分高興:“夫君,那個人終於死了,以後我們不用在東躲西藏了。”
看著楊玉環二十年未變的容顏,左小右微微一笑:“還早的很。”
楊玉環不解:“夫君的意思是?”
左小右感受著過去二十年所積累的皇道龍氣,喃喃道:“為夫的道……還沒走完啊!”
……
雖然李隆基死了,但因為北方的邊患解除,倒是讓天下形勢重新穩定下來。左小右嗅到的機會也因此消失,他只能歸咎於唐朝氣數未盡,於是便不再多想,安心發展益州。
不過總是發展,卻不鍛煉軍隊的實戰能力,終究不是辦法。如果軍隊沒有戰鬥力,又如何保家安民呢!所以左小右想發動一場戰爭,鍛煉一下益州軍的實戰能力。
大唐肯定是不能動的,畢竟他不可能無緣無故的打自己的同胞,於是左小右把地圖攤開,最終將目光對準了和自己相鄰的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