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右就呵呵了。古人和現代人的觀點的確是不一樣,古代人根本就不重視人命。
短短幾個月時間,左小右完全掌控了益州的軍政大權,然後就開始推行各種政令,其中一條政令得到了整個益州底層百姓的激烈擁護。
但凡年滿五歲稚童,皆可入讀官府主辦的學校,免費接受五年義務教育。學有所成後,擇優者可入仕途或其他領域。
古代因為紙張稀少,以及教育資源都掌握在上層人的手中,導致底層百姓讀書認字的機會十分艱難,雖說大唐已經推行了科舉制,但能讀書的人絕大部分依舊是那些有些家資的人,底層老百姓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哪有機會讀書。
而左小右這一制度,直接給了底層百姓一個直達上層的天梯,一時之間,左小右在益州百姓心中的形象瞬間變的無比高大,甚至比玉皇大帝還要高大,無數百姓甚至在家中為左小右立了長生牌位,希望左小右長命百歲,能保佑他們的後人有機會讀書識字,成為上等人。
不過左小右這條政令雖然得到了底層百姓的擁護,卻遭到了巨大部分中上層官員和士族的抵制。沒別的,如果底層的草民都有機會讀書識字,他們這些上層的既得利益者怎麼辦?想到以後自己的子孫沒有了詩書傳家的優勢,反而會被泥腿子踩在腳下,他們就無法接受。
面對這種情況,左小右展露出了他的鐵腕手段,直接派兵滅族抄家,讓這些高高在上計程車人老爺們變成勞改犯,殺雞給猴看。
在左小右的鐵腕手段下,再也沒人敢站出來反對他,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的履行著自己的職責,生怕被左小右抓到把柄,淪為階下囚。
見這些人這麼聽話,左小右也是鬆了口氣。原本他還以為一旦這些人都是些硬骨頭,他可就忍不住要發動g了,到時候讓這些人嘗嘗底層小衛兵的厲害,看你們骨頭還硬不硬?
事實證明,左小右高看他們了,他還沒用力,這些人就倒下了。
時間不知不覺過去,第二年剛剛開春,朝廷就派出了五十萬大軍,而且這次是兵分三路,一路北方20萬大軍由漢中入劍閣,一路由東邊20萬水陸大軍沿溯江而上,一路由10萬大軍自上庸繞道東北方,誓要攻破益州防線,消滅反賊,收複益州。
面對朝廷的三路大軍,左小右並不驚慌,而是兵分三路,自己訓練的五萬特種兵攜帶者大量的火藥,兵分三路,分別對付朝廷的三路大軍。
益州就這點好,易守難攻,以一當十不是問題,而且左小右訓練的五萬特種兵可比大唐正規軍厲害多了,再加上益州當地的守軍,要對付朝廷大軍並不難。因為左小右那道草民之子皆可免費入學讀書的政策,那些參軍入伍的底層蜀州守軍對左小右可謂忠心耿耿,甚至是死心塌地的支援著他,這樣一來,三軍用命,朝廷三路大軍抵達之後,雖然這次準備充分,裝備精良,但依舊遭到了益州軍的迎頭痛擊。
兩軍交戰,雖然彼此先要射一輪箭矢,但朝廷大軍的普通弓箭卻遇到了益州軍的爆炸箭。那些綁著火藥管的益州弓箭射出去之後,哪怕射不中人,但火藥管爆炸後依舊可以炸傷周圍兩米範圍內的朝廷軍,這樣一來,當益州軍的弓箭部隊射了十幾輪之後,朝廷的先頭部隊當場被炸了個損失慘重。更倒黴的是他們的弓箭兵幾乎被炸的全軍覆沒,在戰場上已經沒有了任何作用。
而益州守軍的使命只是嚴加防禦,只要能擋住朝廷軍的進攻,就算完成任務,並不需要他們擴大戰果,所以益州守軍完全沒有和朝廷軍近戰肉搏,就依靠著爆炸箭的遠攻,硬生生把十倍於他們的朝廷軍打的止步不前,且短短三天時間,就損失了不下十萬人。
面對這種情況,朝廷軍計程車氣越來越低迷,幾乎沒有人再願意往前沖,因為往前沖的下場基本就是被炸成爛肉,一百個人裡只能逃回來兩三個,比九死一生還要恐怖。
朝廷大軍的領軍將領也不是沒有用計,比如故意裝作潰散,想引益州軍追擊,然後將他們一網打盡。只可惜左小右訓練的特種兵可是最懂得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左小右一開始下達的命令就是死守關隘,不得追擊,於是這些朝廷將領滿足的陰謀詭計沒個鳥用,反而隨著一次次的沖殺,損失越來越多。攻不下來,又無法率軍撤退,這些將領們都要瘋了。
兩軍就這樣對峙了兩個月時間,隨著朝廷大軍的損失越來越多,士氣越來越低,坐在長安龍椅上的李隆基越來越煩躁,而且更讓他煩躁的是,因為他派出了朝廷幾乎所有的正規軍討伐益州,導致邊境地區的治安不穩,北方那些少數民族開始蠢蠢欲動,小動作頻頻,訊息傳回來,李隆基的頭都快炸了。
“這可如何是好!”
李隆基做夢也沒想到事情會到了這一步,明明只是一州之地,居然能擋得住朝廷的百萬大軍,而且還讓朝廷大軍損失慘重,如今朝廷兩次的討伐,前後已經損失了六十萬人,而且只要不撤退,損失就會繼續下去。
李隆基發現自己嘀咕了益州軍的火藥數量,他本以為用人命耗,也能把益州的火藥耗光,沒想到益州的火藥居然無窮無盡一般,朝廷這邊已經損失了六十餘萬大軍,而益州那邊除了損失了大量火藥之外,人命方面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古至今,李隆基都沒聽說過這種戰仗結果,簡直就是單方面的屠殺,他恨啊!
現如今滿朝文武也覺得不能這麼下去了。
“陛下!”當朝宰相出列道:“不能這麼損耗下去了,如今益州難下,北方異族又是蠢蠢欲動,再這樣下去,只怕我大唐江山危矣!”
“那你說朕該怎麼辦?”李隆基臉色難看的問道。
“依老臣之見,不若暫且退兵。”不顧李隆基難看的臉色,宰相說道:“反賊只是一時之癬,且只是要一個益州王的身份,既如此,便給他這個稱號,而後陛下將大軍派往北方,以防北地叛亂。待北方安穩,陛下在抽出手來對付反賊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