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戰國時期,秦人口大約5百多萬,軍隊就將近60萬;趙國350多萬,軍隊也將近50萬;楚國軍隊應該在4550萬之間,依此推算,楚國當時也應該有350萬至400萬左右的人口,最多也不會超過500萬人。
依據一:秦正式大舉出兵滅楚時,楚國的國土實際上已經損失了大半。兵員數量只相當戰國鼎盛時期的13到12之間。不過為了自衛,楚國對自己國內兵員的徵集率應該有所提高。因此,滿打滿算也是50萬左右正規軍差不多隻有20萬)。兵力、士氣、裝備上都與秦軍相去甚遠。不過是面對滅國之災,楚人終於同仇敵愾了一次罷了。
依據二:在秦滅楚之戰中,雖然秦的兵力寫明是60萬人,而楚國的兵力沒有寫明,但卻明確寫了與秦60萬人軍隊對峙的項燕所率領的楚兵為20萬人,這應該是楚國的主力部隊了。如果以此推算,再加上其他的部隊,楚國當時的總兵力也就在4550萬之間。
通查所有古代戰爭記載,楚國參與的幾千次大大小寫的戰爭中,兵力沒有一次超過20萬人的。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楚國的後勤能力無法保證它一次動用20萬以上的軍力。像秦國那樣,動用60萬兵力,在邊境與楚國對峙一年,所耗費的錢、糧都是楚國的實力所無法負擔的。
依據三:楚滅前經歷兩次大戰。第一次,秦國將軍李信帶兵20萬。楚出兵25萬,將軍為項燕。楚軍勝。
後王翦頃國之軍60萬再伐楚國,楚軍又臨時增軍30萬,總數量達到55萬。是時,楚軍新勝,士氣高漲,數月間屢次出營挑戰,秦軍不應。6月後楚國力不支,軍大饑,引軍東歸就食,秦軍乘機挑選精銳突擊,楚軍五戰皆敗……
出於對歷史的瞭解,左小右知道要打敗楚國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他打持久戰,只要打上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自己這邊前兩充足,不需要消耗多少兵士的生命,就可以讓楚國不戰而潰。至於秦國……先讓他當一段時間的縮頭烏龜,慢慢收拾他。
按照左小右提出的戰略戰術,趙國這邊並不需要派出多像樣的將領,只需要水準線以上,能防守,能熬就行。而且三年時間,趙國的攻城大炮又多了一千多門,其中五百門被送到了趙國和秦國邊境,由項少龍來防禦秦軍的偷襲。剩下的就被投入到了這次與楚國的作戰當中。
其實很多將士不理解,為什麼趙國有攻城大炮這種利器,卻不和楚國正面硬槓,而要打持久戰呢?其實左小右覺得正面硬槓也沒問題,但現在趙國最不缺少的就是時間,最不怕的就是打消耗戰,這一點是楚國的絕對劣勢。而楚國人作戰勇猛,是戰國時期唯一有實力和秦國硬槓的軍隊,而且後來秦國雖然一統天下,但依舊被楚霸王項羽推翻了,由此可以證明楚軍之驍勇善戰,這一點趙國的兵將稍顯不足,所以沒必要去送人頭,慢慢打就好。
耗也耗死他。
於是這一年,趙國出兵一百萬,楚國出兵八十萬,雙方屯兵於邊境線,浩浩蕩蕩,一望無際。但趙軍早早就挖了戰壕,做足了防禦工事,擺明瞭就是要和楚軍打消耗戰。而楚軍不知道趙軍要幹什麼,總是精神緊張的防備著對面,以免趙軍會突然襲擊。
這可是一百萬趙軍,不是鬧著玩的,哪怕趙軍擺明瞭要打持久戰,楚軍也不可能放鬆警惕,每天都會在前線加緊巡邏,防備趙軍的突襲。
不過楚軍畢竟出動了八十萬大軍,每天的糧草消耗實在是太驚人了,所以楚軍和趙軍在邊境對峙了十天之後,楚軍有點受不了了,於是主動對趙國發動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結果被趙軍的連弩射了個稀裡嘩啦,丟下數千具屍體狼狽退走。
自此之後,楚軍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每天的糧草消耗實在是太重了,以楚國目前的國力,勉強可以支援20萬楚軍打一年的仗,但現在楚軍卻徵召了80萬大軍,糧草消耗是20萬的四倍,也就是說,楚軍糧草最多隻能支撐三個月,如果三個月內不能決出勝負,楚軍將不戰自潰。相比楚軍,趙國這邊卻又源源不絕的糧草運抵前線,而且將士們吃的還不錯,每天三頓飯,雖然不能保證頓頓有肉,卻也保證了一天一頓肉。
有了足夠充沛的夥食供應,趙軍計程車氣一直非常的高昂,而且為了讓楚軍八十萬大軍不撤出一部分,趙軍的探子每天都會觀察楚軍埋鍋造飯的總數量,只要察覺到數量不對,就會對楚軍發動一輪進攻,逼的楚軍只能把剛撤走的軍隊再調回來。
就這樣,楚軍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折磨之下,三個月過後,全軍糧草被吃光,不戰自潰。而趙軍看準機會,一路追擊,俘虜饑餓楚兵無數,並一路追到了楚國都城。
百萬大軍壓境,楚王絕望之下自盡身亡,就此,經過三個月的消耗戰,楚國硬生生被趙國耗死,以最小的代價佔據了楚國廣袤的領土,國土面積瞬間擴大了一倍以上。而且楚國境內有著大量的未開發之地,這為趙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絕好的平臺。
到了此時,戰國七雄只剩下趙秦兩國,天下一統就在眼前。如此巨大的榮耀一直讓趙王出於亢奮之中,群臣也開始提前準備未來幾年的登基儀式,所有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只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這一天並沒有等太久,因為趙王已經迫不及待,所以趙國只用了一年時間,只是將楚國大概消化之後,就在這一年的春天,對秦國發動了最終的統一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