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是張母燒的,還特地請了莫大娘一起過來吃,李世言就是打打下手。
她才知道莫大娘的事,莫大娘名叫莫大妮,比張母要大一點,她是和孫子一起住的,只是這段時間兒媳婦帶著兒子和孫子一起去孃家了,所以現在家裡只有她一個人。
莫大娘本來還以為李世言是個不好相處的姑娘,但是經過這麼一小段時間的瞭解,她知道是自個誤會了,只是沒什麼往來而已,小姑娘人還是好的,也不能叫小姑娘,都是孩子他媽了。
因著張母要在這邊住很長一段時間,李世言早就把很多事情和張母說了,包括這房子,幸好張母只是很驚訝,其他的倒沒什麼,告訴張母也是應該的,都是一家人,要是是租的房子,住著心裡也不是那麼自在,要是是自己的,那就好說了,隨便怎麼弄了。
雖然對他們怎麼有這麼多錢表示疑惑,張母也沒說什麼,畢竟已經買了,況且住著也挺舒服的,別說,這大城市和他們那裡就是不一樣,出門就是大路,下雨天也不會有泥巴黏在身上,不用洗衣服之類的。
而且城裡到處都是電燈,就連她現在也不像以前了,不會為了省電就不開燈之類的,大家都是這樣做的,自己家裡沒必要這麼特殊,而且家裡又不是特別窮。
張母一直都挺清楚家裡的情況,並沒有表現得那麼困難,只是有時候習慣了節儉,想著為兒子孫子省一點是一點,以後花錢的地方多,但是兒媳婦說了,沒必要,新陽的津貼本來就夠高了,還有補貼,加起來不少了,她和老頭子也花不了多少錢,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有錢就花。
她現在才剛上大學,不能掙錢,但是畢業以後就可以了,現在的大學生少,她也是知道的,兒媳婦能找個好工作她是絲毫不懷疑的,畢竟是大學生,還缺工作嗎?那肯定不能啊,而且還是比較高薪的工作,她雖然沒有讀太多書,不怎麼識字,但是基本情況還是知道的。
就這麼算起來,家裡以後會好的,兩個人都有固定收入,還不低,怎麼會缺錢,所以她現在手也比較鬆了,既然不需要為以後擔心,那她就對自己好一點唄,都苦了這麼多年了,是該過好日子了。
中午炒了一個木耳,再買了一條魚,配上自家的酸菜,味道很好,光李世言一個人就吃了一大碗,還喝了一碗湯,惹得張母一直說肚子裡的是個混小子,吃得多。李世言不置可否,她不像張母,她希望這一胎是個姑娘,家裡已經有個小子了,多個小棉襖也是不錯的。
吃完飯莫大娘就回去了,還一直和李世言說去家裡玩,李世言高興的應了。
碗也是張母洗的,可以說除了要上課,她現在的生活和以前差不多,都是張母照顧起居,還照顧得十分周到,搞得她都不好意思了。
上次張母說的事李世言也放在心裡呢,是該找個時間回去看看,不然也太沒有禮貌了,而且她還沒有見過父母呢,找個機會見見也好。要是相處愉快,那以後可以經常見見面,要是相處得不愉快,那也沒關系,反正她現在也不是孤家寡人了。
不過,李世言覺得她應該多慮了,就憑著他們對原主的這份疼愛,她就是原主,會相處不好才怪,短暫的接觸肯定都會是愉快的,也不會長期接觸,這點倒是不擔心。
李世言其實心裡也是有疑惑的,在記憶裡,李父李母都是很好的人,對原主那是沒話說,等到風氣聲不是很嚴的時候,來看看她也是可能的,怎麼連信都沒有,實在是有點奇怪。
也不是她非要長輩來看晚輩,只是覺得奇怪而且,一向是對子女疼愛有加的,怎麼連訊息都沒有,看來回去一趟勢在必行了。
下午的時候,李世言都呆在屋裡複習功課,這麼久沒去上課,就算有塗立荷準備的筆記,也不能挽救她了,需要下大功夫了,本來中華文化就是博大精深,研究瞭解是需要很長時間了,更別說她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了。
還有自己的作品需要準備,李世言從來不覺得要等到水平特別高的時候才能進行創作,文字作品本來就是源於生活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斷汲取養料,才能寫出好的書來。
她也不是追求完全的古風古韻,白話文也是挺好的,不然怎麼會推廣呢?
她想構造一個溫暖的故事,足以讓人感受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那種,結合現在特有的國情,她就想寫現在的故事,大概的構思她已經有了,只是還沒有想好細節的處理,還有文風偏向。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傲嬌卻又不失可愛的姑娘向嵐,生活在小城裡,一直平凡的過著自己的時間,突然有一天,這樣的生活有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