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北來到了空間之中。
現在他終於有時間來看一下那個神話級儀器到底有什麼作用了。
之前看過描述是關於中微子的科技,好像是一個通訊裝置。
這個中微子林北也有所瞭解。
眾所周知,宇宙中有四種基本的力,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除了引力之外, 中微子只參與弱力,所以它們可以穿過一光年厚的鉛牆,也撞不上其他粒子。
也正是因為中微子不容易和其他例子產生反應,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都沒有發現它的存在。
直到上世紀20年代,在眾多實驗中發現貝塔衰變的過程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
正常來說,中子衰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那麼電子的能量應該是中子和質子的能量差, 但是實際測量到的電子能量比預測的小很多。
直到十年後有科學家建議可以用一個新的粒子來解釋消失的能量,也就是說中子衰變後產生了一個新的粒子。
不過後來他也覺得這個猜測有些離譜,所以沒有寫進論文中,但是之後費米把這顆心粒子加進了他的理論中,把它取名為中微子。
之後在1956年,終於有科學家用實驗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他們用兩個裝有100水的容器作為探測器,發現從核反應堆中產生的中微子與容器中的質子作用,發生貝塔衰變,併產生伽馬射線和中子。
直到60年代,新的問題又來了,當時人類已經有能力探測到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甚至有了比較完善的標準太陽模型,可以透過計算太陽核聚變的速率,推算出每一秒有多少箇中微子被太陽射出來。
但是在地球上探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卻只有預測的13,這讓人們開始懷疑實驗是不是有一些問題。
不過最終的結果證實了理論模型沒有錯,問題出在中微子的性質上。
中國只有三種味, 分別是電子e,渺子μ, 和陶子t, 他可以隨著時間變化振盪。
太陽核心只產生電子微子,但是在穿越真空來到藍星的過程中會來回變味。
中微子振盪的發現證明了中微子的質量不為零,這個結論也讓科學家們修正了粒子標準模型。
知道了質量不為零,科學家們當然就想要測試它的質量,然而這樣做卻很難,因為中微子只透過弱力起作用,所以幾乎都是透過觀察貝塔衰變來進行。
有人試圖觀察氚原子的貝塔衰變來找到答桉,因為氚電子和有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比普通的氫原子多了兩個中子,被他衰變產生的電子擁有比較小的能量,非常適合這個目的。
但是現實是很殘酷的,如果說中微子質量有1ev的話,能進入最高能譜的只有所有電子的120萬億。
在宇宙大爆炸發生的瞬間,各種例子不停的產生和泯滅,當宇宙迅速膨脹,粒子密度驟然下降之後,中微子再也撞不到其他的例子,於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一秒鐘,中微子停止了和其他粒子的弱力作用, 開始在宇宙中流浪。
到現在為止, 這些來自宇宙初期的中微子已經填滿了宇宙的各個角落,但是由於它們的能量實在太弱了,因此根本就無法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