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安太清觀遴選仙童一事,在外人看來就此落下帷幕。此時觀內楊建豪還有譚老頭一行人並沒有馬上離去,只因老方丈還有很多事要與眾人交代。
原來,楊文興、譚尋燕、田重、陳苗四名幼童並不能馬上遠赴仙宗開始修仙煉真,必須要在太清觀再學習四年才能離開。
這次遴選並非一地一國之事,而是在整個西陸開展。
西陸上基本所有的七至八歲幼童都被一一甄選,就算是百裡挑一,最後的人數也必將超過十萬,甚至更多。這麼多的幼童,單是安置就是個問題,其次還要教導。
修行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是說隨便拿來一篇功法,說學就學,說練就練的。想修道,必須先要明理,所謂道理不外如是。
那麼怎樣才能明理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先識字讀書。
通讀儒家先賢的文著是必須的。不需要一定全部理解,但是裡面的字必須要認識。其次還要涉獵《易》、《醫》、《數》、《論》等學科,這些學科都是與修煉息息相關的,非常重要。
《易》與《數》可能剛開始還不需要太過精通,但《醫》這本經始終貫穿著修煉一途,不識《醫》如何談經脈執行?這都是最基本的。
而且幼童懵懂,如此多的幼童一下湧入上宗,卻是大大不妥,須得循序漸進,仙宗也不可能一下子找來一群老媽子來伺候這些仙童,否則成何體統。
再說,仙宗也沒那麼多閒人來教導。
安置與教導這兩大問題,關乎未來,不可忽視。於是仙宗便選擇層層遞進之法,來將這些仙童一點點的循序漸進引入門來。
這層層遞進之法的第一步,就在地方教導識字明理,教導四年,等年齡差不多後,則需要入各國道錄司開始真正修行踏入練氣。
前人總結,一個人最適合開始修煉的年紀就是在十一、二歲。人到了這個年齡,體質成型,心思成熟,正是修煉的最佳時期。
在十二歲以前,從七、八歲開始教導基礎,確定是非最好的年紀,這一步則需要地方的十方叢林來解決。
老方丈說了半天,楊文興算是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可以按照前世的小學、中學、大學來概括總體流程,就容易理解了。
留在太清觀這四年就算是讀小學了。等到小學畢業就可以上中學,也就是這裡的各國道錄司。再等道錄司畢業,就是考大學,也就是獲得進入東遊仙宗的資格。
不單是楊文興聽懂了,其他四個孩子家長也明白了是個什麼章程,他們的理解則是對照科舉,其實兩者都是相同道理。
老方丈將這一流程一一道來,四個家長也都歡喜不已。孩子畢竟才八歲,就要遠離父母,跋涉萬水千山去那仙門,也委實讓人太過擔心,等稍微長大些也好。
四個幼童留在太清觀,一應食宿用度,不需要四家掏錢,都是仙蹤派發的補助。從明天開始,楊文興四人就要進行封閉式教育了。
…….
時光荏苒,四年一晃而過。
經堂內,十來名身著海青樸袍的少年少女,一個個沉心靜氣,提著毛筆,對著眼前的宣紙奮筆疾書。
太清觀內的選徒照比四年前增加了七八人,他們是整個廣元十個縣所有透過資鈴骨鏡遴選而出的。早在四年前就被集中到了這裡,一起學習基礎。
盤安縣是廣元首縣,相對富有,其他各地有的縣貧窮落後,有的連十方叢林都勉強度日,更不用說來教導這些仙童了。
因此上有政策,乾脆將一府之內所有選徒都集中到各府首縣十方叢林,統一免費教導。也是因為這道政策,楊文興一下子又多了七八名同學。
楊文興今年十二歲,再過一個月,他的太清觀小學生涯即將結束。
這四年來的學習日子不可謂不苦,每個人光是大部頭書籍就背誦了不下四部,而且這是強制性的,平均每年一部必須背會,否則老方丈就會展現出嚴苛的一面,讓你噩夢連連。更不用說還要背誦一些詩文、策論、還有各種大儒文章。
這些目前都屬於基礎,好在不用非要通曉其中意義,否則再來四年時間都不為過。
對於太清觀內的選徒們,最難啃的書首先就是《數》其次是《易》,反倒是《醫》只需要無腦背誦就行了,不像前兩部‘玄而又玄’讓人頭大。
資質高的,如楊文興、譚尋燕、還有後來的一名叫古為真的三人,學習這些內容相對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