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一行火速趕往東都洛陽,此時的長安城迎來一樁喜事。
“長寧公主”帶回來的丹藥果然有效,皇太后和七皇子都安然無恙地醒來,七皇子到底恢復得快,已經能下床行走,這讓皇帝十分高興。
皇太后得知是長寧冒險探墓為她尋藥,賞賜了不少東西給未央宮,而同樣立下大功的三皇子也得到太后的賞賜。
再看長安沈家,沈錦容也收到了長寧遞來的丹藥。
“木生公子,”沈錦容聽到木生二字就知道是誰給的,可轉瞬又覺荒唐。
長寧公主不是剛把太后娘娘的病治好嗎,怎麼轉頭又給她送藥,還要她拿著公主令進宮呈給太后?
沈錦容一時想不明白長寧的用意,但藥她卻是收好又著人往宮中遞話求見。
她雖然沒有誥命也不是什麼官宦人家的子女,但沈錦容現在已經和方謙定親,有這三品振威將軍夫人的名頭在,倒也說得上話。
但這口信遞到宮裡卻是泥牛入海。
長寧公主正在治療這部分“失憶”的毛病,哪有空理會她。
沈氏得不到回應也不敢擅自做主,便將玉瓶慎重收好,還將此事說予方謙聽。
皇帝來到天衍宮問了兩卦,都說平安無事也就沒有過問。
倒是邊關那邊傳來八百里加急的好訊息。
“大捷,大捷!”
“恭喜陛下,郡王親自率五萬大軍突襲匈奴部落,斬獲頭顱五千,解救慶安俘虜上百。”
皇帝大喜,急著趕往大盛寶殿召叢集臣。
“慕清彥信上說要留李老將軍在慶安駐守些日子,至於本次大捷,慕清彥只上書戰果給十數人請旨晉封,卻並無詳細說明如何作戰,留人用在何處,”皇帝眼光向下掃過:“諸卿以為,是否要準?”
有人站出來拱手:“啟稟陛下,慶安屠城乃天大的事,如今整個長安城都已經傳遍了,若是不給天下人一個交代,恐怕不妥。”
“如何交代,你想讓誰交代?”有大臣反問。
這慶安守將是李老將軍,真要是追究起來,第一個要負責人的就是李老將軍本人。
但再細細糾察,慕清彥和長寧公主又何嘗沒有責任。
要交代,該向誰討這個交代?
“此事,還要向大公主討教。”有人提議。
長寧登堂入室也不是一日兩日,如今的朝臣已經不以長寧“牝雞司晨”為恥,說到她也還算自然。
皇帝眯起眼:“長寧近日為太后的病操勞受傷,你們不是不知。”
群臣面面相覷。
聽陛下的意思,顯然是捨不得公主丟了名聲。
秦太傅適時站出來:“如今我大楚與突厥儼然已經開戰,縱使突厥內鬥,我大楚也該有所準備,遼東郡王與李老將軍都是國之棟樑,臣以為事急從權,還應以戰事為先。”
皇帝立時道了聲準,又催問一番兵部戶部的車馬糧餉事宜,直至夜深也沒人再提起長寧。
眾人散去,實則各自心裡都各有盤算。
屠城之事就算過去,慕清彥請旨嘉獎的名單陛下也全數獎賞。
唯有一條,陛下親筆批覆四字。
血債血償。
看來陛下對於慶安屠城之事也是恨得牙癢。
鷹眼關大營,關上下歡慶。
這可以說是他們打過的最痛快的一仗。
這一次鷹眼關的將士們終於明白遼東為什麼能固若金湯。
有這樣一個神機妙算的將軍統帥全軍,遼東若再打敗仗,可就見了鬼了。
“慕帥,老胡敬你一杯!”鷹眼關胡將軍上前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