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被流放的被流放,自殺的自殺。
往日家財萬貫,轉眼過眼雲煙。
那些曾經受過他們好的人,也在事發之後,和他們劃清了界限。
趙桓在人群中冷酷無情看著十三顆腦袋落在地上。
他心中有一種踏實感。
下午,邸報和各大報紙都賣空了。
關於那些罪名,被筆墨重彩描述了一番。
皇帝以雷霆的手段,在長安城殺了十三個頂級大富商之後,在陝西路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上至下,從長安城到興慶府的鐵路建設被重新整頓。
一時間,民間似乎十分振奮。
但不知為何,趙桓感受到不到振奮。
一種惆悵和焦慮湧上心頭。
在新政的第十四個年頭,崛起的商人勢力,比他想象的還要瘋狂。
到目前為止,其實大宋依然以農村為主,絕大多數人口都還在農村。
嚴格意義來說,大宋依然還是隻是農業大國。
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宋才能真正脫胎換骨。
長安街頭恢復了往常的秩序,十三大富商被處決,從表面看來似乎並沒有對長安城造成打擊。
朝廷將他們的資產全部接受了回來,然後派人維持。
雖然朝廷的人效率低,但也勉強支撐著。
後面的事情,就出現兩派爭論了。
長安知府劉志遠認為,朝廷應當將這些資產售賣給另一批富商,讓他們接手,才能保證這批龐大資產的正常運轉。
畢竟,十三富商的商社關乎長安民生,牽連甚廣。
朝廷是沒有能力來經營如此繁雜的商社的。
例如長安新貴薛東來,糧食起家的李尋清。
這些人資金雄厚,且各自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商社運作系統,將十三富商剩餘的資產專賣給他們是最適合不過的。
但提點刑獄司使張渚則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樣做只會讓陝西路的財富更加集中,與皇帝的《經濟論》有很大的違背之處。
他認為,應該由皇家商社全盤接手,一來是官府好控制,二來也防止了陝西路某些商人趁勢坐大的風險。
關於這個問題,陝西路的大佬們爭論了好幾天。
這背後自然是有各自的利益關係的。
例如劉志遠便和薛東來這些人走得很近,他自然是希望藉此機會扶持薛東來。
例如張渚,他身份比較特殊,屬於司法系統,歸督察院管轄,行使的是司法權,且是對官府人員的司法權。
平時與民間民生接觸甚少,且他是從洛陽調過來的,在陝西路民間並無甚扶持勢力。
相反,因為是監督官府人員,所以在官府內部倒是有不少親信,在陝西路的皇家商社有不少人脈。
他自然是偏向於皇家商社的。
這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的說法都沒有錯,就等著趙桓親自來下決斷了。
這一日,趙桓將薛東來喚到行宮,他要與薛東來這種新政下的新貴議論議論,瞭解這種人是如何想的。
是否,都和張慕遠一樣的想法?
喜歡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請大家收藏:()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