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議!”
……
彷彿開了一道閘口,一瞬間就出列了十個大臣。
很顯然,大家現在要狠狠參劉彥宗一把。
形勢變得非常微妙。
劉彥宗是誰的人?
虞允文?周朝?還是陳暘?或者軍督府?
都不是!
督察院和御史臺是獨立開來的,督察百官的。
他是皇帝的人!
他的言行代表了皇帝的意志。
現在,大臣們是對皇帝縱容劉彥宗有意見了。
皇帝的目光開始變得鋒利起來。
趙桓道:“周相公,你有什麼話要說?”
一邊一直沉默不言的周朝終於開口了:“陛下,此當務之急,非劉御司之行,而是遼東之案,此案牽連之廣,窮盡遼東官場,若處理不當,孔會引起戰事。”
趙桓目光轉移到虞允文身上:“大相公呢?”
“臣以為周相公所言極是,眼下是處理遼東案之時,先解決最緊急的問題。”
趙桓面色稍微緩下來。
其他大臣心中各自所思起來。
丁秋低著頭,瞥了一眼周朝,心裡道:看來周相公是徹底放棄郭懷義了,不想再趟這趟渾水,甚至連這麼好的機會整垮劉彥宗)都不想抓住,想來是因為年事已高,再任職兩年便想著全身而退了。
想到這裡,丁秋也沉默下來,既然周朝都想著安穩過兩年,自己暫時也犯不著在此時去硬碰了。
只是自己今天第一個站出來彈劾了劉彥宗,怕是要被記仇了。
皇帝的御案上放著兩份奏疏,分別是劉彥宗和李綱所寫,還有一份奏書,是劉彥宗寫給虞允文的。
劉彥宗負責彙報遼東的情況,而李綱則除了彙報情況以外,還寫了諸多解決方案。
趙桓面色恢復平靜,淡淡道:“周相公對遼東怎麼看?”
“遼東之案,其根由不在官,而在舊貴,金國之舊貴,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趨附在遼地,敗壞清廉,遮蔽聖眼。”
周朝臉上每一根皺紋都散發出剛正不阿的氣息:“欲清遼地之患,先除舊貴。”
這裡的舊貴,自然是指女真貴族、渤海貴族,以及漢人世家。
在劉彥宗的奏疏中,目前的事態,暫且只是控制了上京城,將這些人入獄,下一步的裁決,還等著中樞的決意。
趙桓問道:“那遼地大大小小涉事官員當如何?”
“自然是按照大宋律法,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