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恪連忙道:“陛下聖明,如此以來,我大宋不出十年,四海昇平,陛下之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徐處仁卻道:“趙相公,恕某直言,此四策便是飲鴆止渴,功在當下,罪在千秋!”
趙桓一聽徐處仁的話,頓時來了精神。
比起自己天天追著他們後面跟他們說,你這個政策不合理啊,按照你這樣窮人會越來越窮,富人會越富,直接根據自己想要的結果定目標會更省力。
例如徐處仁是太宰,政事堂大佬,真正的帝國首相。
你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給朕將中原下戶的收入翻倍,方法你自己去想。
只要定了這個目標,政事堂在策劃各種富民的政策的時候,都會以此為指導,一旦跑偏了,徐處仁就會站出來指正出來。
這就根本不需要趙桓天天像保姆一樣伺候著了。
如此這般,趙桓才能從具體的事物中抽身出來,去多思考帝國最高戰略和所有的資源如何合理調配。
宋朝在戶籍相對來說還是非常人性化的,廢除了賤籍,一共分了三類。
一類是主戶,二類是客戶,三類是特殊戶籍。
其中主戶是占人口最大比例的,主戶分五等,主要劃分依據是田產,其他僅僅作為參考,所以五等主戶一般是指鄉村戶。
一二等是上戶,主要是大地主級別的。
這類人是趙桓重點要找的物件,因為這類人在全國數量極少,只佔了5左右,卻和官戶一起,佔有了大部分資源,包括錢、土地、政策、特權等等。
趙桓穿越過來的時候,據周朝給過來的資料統計來看,上戶和官戶佔有了全國百分之85以上的土地,且他們是免徭役的。
這樣的社會結構,方臘造反,似乎也說得過去了!
三等是中戶,中小地主以及富裕農民,相當於後世的中產階級,這類家庭的數量在整個大宋也不過才10不到。
因為年年征戰,通貨膨脹,冗官現象又日益嚴重,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在神宗時代,就已經有許多中戶破產,王安石再來了一波變法,破產的中戶頃刻之間暴漲。
縮成了現在這樣的比例。
四五等便是下戶了,包括自耕農或田地少甚至沒有田地需要幫他們種田生存的佃農,他們佔全國人口的60以上。
剩下的就是客戶和特殊戶。
客戶就是流動人口,一般是破產的農民去城裡打工戶口,這類人佔約7左右。
特殊戶又分為就是形勢戶、官戶、軍籍、寺觀戶和雜戶。
客戶和特殊戶中的一些戶籍共同組成了城市人口,被稱為坊郭戶,其中雜戶便是那些手工藝人,例如紡織廠的妹紙們!
城郭戶口又分了上五等和下五等,下五等就是城市裡的“貧困人口”,兩極對立。
這就是大宋的人口結構。
其中上戶、形勢戶和官戶都是皇帝重點要找的對方,因為這些人的數量少,卻佔了國家大部分的資源,形成了巨大的壟斷局面,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讓那些下戶、客戶、雜戶的生存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