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國際之城”的名號,但如此大規模的盛事,在尼姆舍爾市的歷史上也是頭一遭。因此,街道熙攘沸騰的行人、馬車、四輪馬車、雙座敞篷馬車、乃至是地鐵和蒸汽列車……都往同一個方向去,不止是外國的遊客們,本市市民也積極參與,共襄盛舉。
行走在街道上,欣賞四處的城市景色,與晦暗沉重的林威爾市、生機繁茂的羅斯廷市相比,尼姆舍爾市又有另一種別緻的風味。在歷史上,它曾被三條大河沖刷流過,那些中古時代的河水至今未曾全然消退,依舊在城市的地底流淌穿行,孕育了肥沃土壤與廣袤林野的同時,也為尼姆舍爾市贏得了“泉之城”的美譽,時間尚早於它被稱為“國際之城”的那個時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與水的長期相處,使尼姆舍爾人摸清了它們的脾性。因此,城市的街道排水系統與地下排水系統都相當發達,視線所及之處,銀裝素裹,隨處可見漂浮著暗雪的水道、汩汩流淌的溝渠、堆滿雪花的噴泉與架設在柵欄網格之下的排水管道,便是寒冷的冬日依舊鼓動著水流的活躍。
它們拐入陰溝小巷時沾染了那裡的潮溼與汙垢,就像陰翳的雪堆般灰霾;但匯入林蔭街道時,則又變成了堂皇明亮的氣息,這或許說明水也在無形之中對映城市大街小巷的各種形象。
過去那三條大河被認為是尼姆舍爾人的母親,而她們到今日雖隨河流的改道消失無蹤,但遺留下來的痕跡卻數不勝數,也可認為是她們對孩子的饋贈。到目前為止,尼姆舍爾市共發現了百餘處天然噴泉與溫泉,完全取自山溪與河水的自來水管道普及率為大陸前十,排除三大王國的首都與重要城市以外,基本可認為是大陸第一的水平。
河流也錯綜複雜、七拐八折,在通往市政廣場的這不到一里的路途中,一行人便經過了至少三座石橋,其中兩座是中古時代的遺留,只有一座是現代翻修。融入了冷冽雪花的河水清澈見底,冬日低溫薰染,半衰的水草隨波流起伏,河面上的船伕駕著形似怪龍的小舟貢多拉,載著外國的遊客們從橋洞底下穿行而過,每隔數百米便有一個覆雪的小碼頭可供停靠。
或可認為,這是一座完全建立於河網之上的城市。闌
奧薇拉看到這些河流便會想起羅斯廷市站在石橋上餵養灰野鴿的市民們,尼姆舍爾市沒有灰野鴿,只有椋鳥、烏鴉和一種名為箭鷗的海鷗,本地人也不會特意餵養它們,這些生靈自己啄食河中的水草與小魚便可果腹,有時也落在貢多拉的船頭,專注地盯著河中的一尾游魚,對身後的船伕以及乘客視若無睹。
若說羅斯廷人餵養灰野鴿是一種由藝術靈感和城市形象所激發的使命感,則尼姆舍爾人是完全熟悉了與這些生靈的相處,就如同他們習慣了與水的相處一般,視為文化與信仰的交融。
典型特徵在於,河流的碼頭、河底、噴泉和溝渠一角,任何水流過的地方,雪堆積的場所,都可看見小型的神龕設立。儘管其中已無供奉的神明,而曾在此修築蒂菲絲聖堂,教導此地居民“為水與生命禱告”的那些聖泉修士,也早已被驅逐離開。
公主因此觸動,低聲喃喃道:“「浩兮蕩蕩,那河流仍咆孝著正欲吞沒更多生靈……年輕的尤里烏斯向它咆孝:來啊、我是這河上的國王、是水中的神明!向我臣服,因而才允許你仍流過此土地!於是,那河流頃刻間安歇下來,從此,孕育了他的國土與人民。」”
這是她很久以前從某本書中看到的一段話,此刻竟覺得頗為貼切。河與文明的交集,其實就像火與文明的交集般漫長,並且融洽。
其他人並不在意,知道她的文藝氣息又發作了,偶爾會從口中迸出莫名其妙的話語來。聖夏莉雅還很細心地多扯了一條命運絲線給自己的妹妹,免得這些文藝的話語被路過的人類給竊聽了。
奇怪的是,雖河網密集、水資源也如此豐沛,但尼姆舍爾市的幾乎所有河流都是寬度不超過二十米的小河,精巧玲瓏,只能容得下貢多拉這樣的小船;水資源也大多集中在地下的暗河與噴泉、溫泉中,並未能形成大規模的內河與湖泊。因此,尼姆舍爾市並不是一座港口城市,它的經濟也並不發達。闌
“既然如此,”有好奇心的同學就會發問了:“為什麼它會變成‘國際之城’呢?”
然後,在出發前看了不少相關資料,對這座城市有一定了解的林格就會回答她:“因為在國際政治中,尼姆舍爾市的確有著很特殊的地位。”
不是很重要。
而是很特殊。
喜歡蒸汽之國的愛麗絲請大家收藏:()蒸汽之國的愛麗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