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之所以選擇領主制度,讓領主們完全自治,也是考慮將來疆域大了,在通訊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若是強行讓朝廷管控,反而會一塌湖塗,適得其反。
所以還不如採用這種領主制度,讓各領主自治,只要防備他們互相吞併做大即可,這樣不但要省心省力許多,戰時還能徵召大量的騎兵出戰。
幾十上百年後,那時通訊條件好了,各族對漢人的歸屬也強了,再進行改革,直接管理也不遲。
至於收稅,今後完全可以視情況而定。
當然為了鼓勵普通的蒙古人為朝廷作戰,也為了更好的同化,一些相應的措施還是有必要的。
首先,各領主的繼承人必須前往大明學習,只有透過了相關部門的文化考核,才有資格繼承爵位。
再則便是普通的蒙古騎兵若是立了戰功後,朝廷會賜予騎士的身份,騎士雖然名義上也歸各領主管轄,但各領主想要處置必須上報朝廷。
比起其他牧民,騎士的身份地位要高得多,雖然不能世襲,但自己的財產和家人的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騎士若是再立功後,便可獲得爵位土地,晉升為領主。
隨著朱慈烺將領主制度解釋完後,帳中的幾十名大小首領頓時就炸了鍋,但除了幾名有野心的傢伙,其他的首領幾乎都是擁護的。
畢竟這套領主制度對他們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損失,反而今後子孫後代都能獲得巨大的保障,再也不用整日提心吊膽,被其他部落吞併。
至於要為皇帝打仗,在他們看來這和為大汗打仗根本沒有區別,何況得到的好處和戰利品恐怕會更多。
而將繼承人送到大明去學習漢人文化,他們還巴不得。
唯一讓一眾首領牴觸的就是治下的騎士了,畢竟沒有領主不希望徹底掌控治下子民的生殺予奪。
但這一點,朱慈烺的態度非常的堅決,根本沒有絲毫商量的餘地,眾人也只能妥協,最後都望向了圖格爾這個土默特部的大汗,尤其是幾名有野心,心有不甘的首領。
見大勢已去,圖格爾也只能站出來表態,擁護皇帝的領主制度,接受順義侯的爵位。
圖格爾這個大汗都妥協了,一眾首領們是在也沒有半點顧慮,幾名有野心的傢伙也只得接受。
隨即朱慈烺便進行了冊封,由於是第一批領主,每人還賞賜給了大量的糧食,布匹,鹽巴等物資。
冊封完領主後,朱慈烺又將當初蘭朵兒帶到大明的五千蒙古人全部賜予了騎士身份,到時候會將他們分配到各個領地當中去。
這些騎士到時候同樣會擁有自己的牧場和牛羊馬匹,只不過要向領主交稅,騎士的稅率將由朝廷統一規定,其他牧民交多少稅,則由領主自己來定,朝廷不干涉。
五千被封為騎士的蒙古人自然高興壞了,他們高興的不是現在的待遇,而是將來立功後可以成為領主,所以是最擁護這一制度的一批人。
而兩萬普通蒙古人,由於沒有得到多大的好處,也沒有什麼損失,倒是表現平澹。
不過當得知將來為皇帝打仗,立功後,也可以成為騎士,甚至領主,心裡倒也都有了一份期盼。
冊封完後,朱慈烺便讓每位領主都派遣一名兒子,帶一些勇士回河套去,將部落的族人牛羊全部遷徙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