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兄弟三人最終還是分道揚鑣,誰也無法說服誰,艾能奇一番猶豫,最終還是選擇了跟隨大哥孫可望。
而六萬多人竟然有四萬,也都選擇跟隨孫可望走,可見孫可望收買人心的功夫。
孫可望根本就不敢耽擱,次日天還未亮,便急匆匆的帶著四萬人馬登上了大小數百艘船隻,同時也補充了大量的糧草。
“大哥,四弟,下游宜城段的河道已被吳三桂堵死,你們可在襄陽宜城之間尋找一座碼頭靠岸,一路保重。”
孫可望雖然早有意料,但聽他說河道真的被堵死,無法直接前往武昌,還是非常失望,想想仍不死心問道:“老三,你當真不再考慮考慮?”
劉文秀並沒有回答,而是搖了搖頭,顯然已打定了主意死守襄陽和明朝談判。
“那三弟你也保重吧!”
“三哥保重!”
三兄弟互相告別後,天色也已經矇矇亮,孫可望和艾能奇蹬上了船後,數百艘大小船隻便紛紛揚帆向著下游而去。
而這一幕幾乎立時就被岸邊監視的明軍探子,報給了北岸的左夢庚和南岸的吳三桂。
對於大西軍會繼續逃走,孫可望也是頗感意外,畢竟都這種情況了,再逃下去,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
這也是他沒有直接兵臨襄陽城下,故意放對方進城的原因,就是想要將其全部圍困在襄陽城中一舉解決掉。
誰曾想對方當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不掉淚,對此吳三桂也是佩服這些流寇的韌性。
吳三桂抵達南漳後,不但將河道堵了,還派了兩萬人馬,前往襄陽東岸,所以是一點都不擔心對方能逃走,即便能逃走,也會如喪家之犬,剩不了多少人。
“報大將軍,賊軍並沒有全部走掉,還留了一部分兵力死守在襄陽城中,賦予頑抗!”
“哦?這就奇了怪,這個時候怎會選擇分兵?”
吳三桂驚詫不已,他原本還擔心賊軍走時會放火將襄陽城燒掉,誰曾想如此絕境,賊軍竟然還兵分兩路,分散力量,難不成那孫可望還妄想守住襄陽,擊敗自己的大軍?
“先派人去勸降吧!”
吳三桂想了想便說道,顯然已經猜到了留守襄陽的賊軍意圖。
襄陽城中人口眾多,雖然吳三桂很想將城中的賊軍全部殺光,但也知道這種情況下,朝廷多半會接受賊軍的投降,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與此同時。
孫可望帶著大軍順江而下,也只是行了三十里左右,便不得不靠岸。
時刻關注船隊動向的東岸明軍,立即就一南一北的撲了過來。
幾乎四萬大軍剛下船整隊完畢,兩萬明軍就殺到,對這種情況,孫可望早有預料,立即就拔刀嘶吼道:“兄弟們,跟我殺!”
“殺!”
“剿滅反賊,就在今日,兄弟們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跟我殺呀!”
明軍兵力雖然只有兩萬,但卻是士氣如虹,在講武堂學員的帶頭衝鋒激勵下,一個個都是熱血上湧,戰意滔天。
彷彿岸邊的並非賊軍,而是一個個戰功,等著他們去拿。
雙方都十分倉促,並沒有什麼花裡胡哨,乍一接戰,便陷入了混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