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順軍,大西軍的整體實力要強得多。
一則四川乃是天府之國,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二則八大王入川后,並未像闖王那般遭遇過大敗,導致士氣大跌。
三則,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大西軍內部齊心,八大王說一不二。
雖然接受朝廷的冊封后,張獻忠同樣整日在成都的蜀王府內,左擁右抱,醉生夢死,沒有了進取之心,將軍政事務完全交給了自己的四個義子。
但四個義子不但都對張獻忠忠心耿耿,言聽計從,而且四人能力都不俗。
長子孫可望,文武雙全,不但能帶兵打仗,還擅長治政,有治國之才。
次子李定國知兵善戰,謀略過人,有大將之才。
三子劉文秀和四子艾能奇也都能獨當一面。
雖然四兄弟都有自己的班底,和眾多追隨擁護他們的手下,平日也明爭暗鬥,但有張獻忠在頭上壓著,都不敢過分,還是能做到齊心協力的。
孫可望和李定國留在成都輔左張獻忠,一人主導政務,一人主導軍務。
老三劉文秀坐鎮漢中,老四艾能奇坐鎮川東,防備石柱的秦良玉。
自從歸順朝廷後,大西軍便也取消了原本攻佔雲南和貴州的計劃,將精力都放到了內政上面。
兩年來,孫可望對四川各州縣,同樣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比起江南的改革更為激進。
或許是知道,無論怎樣做都不可能獲得四川士紳地主的真心擁護支援,所以孫可望所幸對四川計程車紳地主們展開了大清洗,殺的是人頭滾滾。
然後借鑑了朱慈烺的衛所屯田制度,將收繳過來的土地一部分分給老兄弟,讓他們擔任武官,剩下的則是租給百姓,編為軍戶,一邊種田,一邊練兵。
對各地的土司也是極力的拉攏,不歸順的,先封鎖,然後出兵剿滅。
短短兩年時間,大西軍便變得兵強馬壯起來,士氣高昂,普通百姓也漸漸歸心。
若非石柱的秦良玉還沒死,恐怕四川各地的土司,都要全部歸順了。
秦良玉雖然只是石柱總兵,同樣身為土司,但在整個西南的土司中,卻有著巨大的聲望和震懾力。
而這些聲望和震懾力都是秦良玉率領白桿兵南征北戰幾十年打下來的。
可以說西南的大小土司們,大多都不怕朝廷和明軍,卻沒有一個不怕秦良玉和白桿兵的。
尤其是當秦良玉被皇帝封侯,加封為大將軍,大都督府右都督後,四川的土司們就更加不敢投靠張獻忠了。
而秦麗華從北京回到石柱後,有了錢糧,又有了皇帝的旨意,便再無顧忌,開始大肆招兵買馬。
石柱雖然人少,但其他各土司管轄下的山民,想要加入白桿兵的大有人在,只要秦良玉發句話,別說五萬,就是招募十萬都是輕輕鬆鬆的事兒。
以前白桿兵之所以兵力有限,一則是朝廷不允許,始終防著土司,二者是受到了錢糧的限制。
如今這兩者都已不是問題,若非秦良玉已經垂垂老矣,只要朱慈烺捨得錢糧,恐怕光憑白桿兵就能解決張獻忠和西南的土司。
傳旨太監抵達成都後,大西軍也產生了分歧,其實就是孫可望和李定國產生了分歧。
雄心勃勃的孫可望,自然不甘心徹底歸順明朝,而沒有多大野心的李定國,則持截然相反的態度。
老三劉文秀和二哥李定國關係要好一些,自然選擇站在了李定國這邊,而老四艾能奇又和大哥孫可望走得近,自然是支援孫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