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愛卿,三日後,朕將前往南方巡視各省,朕離京後由太后和貴妃監國,眾愛卿要各司其職,不可懈怠!”
“臣等謹遵聖諭!”
授完銜後,朱慈烺便直接宣佈南巡計劃。
眾人心中雖然都非常震驚,陛下竟然要離京南巡,但還是第一時間跪下拜道。
至於反對的聲音,那是一個都沒有,顯然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如今都已知道,當今陛下說一不二。
廢話說多了,只會惹他厭煩。
散朝後,朱慈烺又從御林軍中挑選了三千人補入講武堂,這也是最後一批速成班。
明年下半年結業,到時便可以派往十鎮,徹底掌控所有野戰軍。
接下來的三天,朱慈烺又帶著紅娘子巡視了一下城西的工業區。
整個工業區的修建工作,都已經包給了那些武官,共分為五期建設,有這數千武官負責組織修建,確實給內廷省了不少的事兒。
平時只要監督一下工人的生活情況,工錢發放即可,完工後再統一檢查質量,不合格的扣錢重修,嚴重的還要問罪。
所以短期內肯定是沒人敢偷工減料的。
紡織廠的規模暫時也沒有再增加,依然是七萬臺紡紗機,不是不想增加,而是已經到極限了。
京城附近的軍戶幾乎家家都有織布機了,每月織出的布匹高達四十多萬匹,又都是粗棉布,富人不會買,普通百姓也都是幾尺幾尺買的,就這,也只有大同宣府和京城的軍戶們才能買得起。
所以主要還是賣到南方,但如今南方的百姓也不富裕,加上南方的棉布商也在降價銷售,所以倉庫內已經囤積了幾十萬匹棉布。
正因囤積的棉布太多,賣不出去,朱慈烺才想要更換新式的軍服,讓軍械監一口氣採購了二十多萬匹,但依然還有三十多萬匹在倉庫中,加上每月都會增加,所以急需銷路。
想要增加棉布的銷量,只有增加百姓的收入,這也是朱慈烺急著南下的原因。
堂堂大明一億多人口,每月四十萬匹棉布,竟然都還要剩下大半,可見大明底層的百姓窮到何種程度。
朱慈烺也覺得自己的步子,似乎邁的太大了,一個月四十萬匹,除去農忙時兩個月,一年下來也有四百萬匹,光聽著就嚇人。
不過暫時也只能多修倉庫囤積著,停工是不可能停工的,反正如今他最不缺的就是銀子。
因為只是短短一年時間,京城商業的繁華程度,就已經超過了萬曆年間。
外城已經遠遠容不下如今的商業需求了,幾乎一到月底就人滿為患,各條街道都堵的是一塌湖塗。
之所以會這般繁華,除多了數千富的流油的武官,還有七萬多紡紗女工,二十多萬匠人,每月都有一到五兩的固定工錢,加上又都包吃包住,絕對是消費人群。
再就是京城的幾十萬軍戶手中也有了些閒錢,還有從大同宣府來打工的軍戶,回去時也都要採購東西。
若非現在寶鈔堅挺,大家開始攢著,不再亂花了,所需的商品是遠遠不夠的。
哪怕是這樣,京城的各種商品物價都漲了一些,無形中造成了一些通貨膨脹,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
因為需求,遠遠超過了商品,就算有銀子回收寶鈔,也避免不了物價上漲。
商業方面的事,朱慈烺早就向柳心蘭交代清楚了,今後兩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將皇家店鋪向南方各省延伸,完善郵政監的貨運體系。
政務上同樣採取無為而治,由錦衣衛和東廠監督好擅自收稅的事兒就行。
所以主要還是軍事方便。
“愛妃,朕走後,你將宣府大同的三個都司,和京城附近的四個都司的舉人秀才對調一下,讓他們互相核查一下,分地時是否存在徇私的情況。
尤其是那些總旗小旗,千戶百戶,朕估摸著那些秀才舉人肯定多分了土地給他們,一旦誰查出有問題,便直接晉升一級,若自己也存在徇私舞弊,可減輕一些罪責。”
要說那些秀才舉人,都是嚴格按照他的要求,將地分給了普通軍戶,他絕對相信。
因為分多分少,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可那些退役的老卒和低階武官們就不同了,起碼幾年內和這些秀才舉人都是同僚。
按照這時代文人的尿性,和華夏人情世故的傳統,哪怕那些老卒和武官們沒有給好處,那些秀才舉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給他們多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