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朝鮮國內的情況,朱慈烺時刻關注著,在漢城被攻破的七天後,錦衣衛的密探就將訊息傳回到了山海關。
此時幾十萬大軍早已抵達山海關,並且都已經進行完了第三項的綜合戰力考核。
第三項考核也不復雜,朱慈烺按照花名冊,隨機從五軍中各自挑選了兩千名士兵將領,其中弓箭手,刀盾兵,長槍兵,騎兵各五百。
挑選完後,根本沒給他們任何整編融合時間,也沒有指定誰是指揮官,然後就進行了一系列的考核。
完全就是模擬一群被打敗,剛收攏的潰兵。
首先是對號令的考核,兩千人按照號令,進行一系列的演練。
結果除了中軍,其餘各軍皆是一塌湖塗。
然後便是體力考核,半個時辰內,全副武裝徒步行軍二十里,同樣達到要求者,寥寥無幾。
再者就是膽氣考核,兩千人抱團,直面騎兵衝鋒,五十步內陣型不亂,便算合格。
同樣除了中軍,剩下四軍皆出現了騷亂,至於最後一項騎兵考核,由於訓練時間太短,也只是簡單的考教了一下馬術,和馬上噼砍。
各軍的兩千人都是隨機挑選,臨時組合的,他們的素質完全能體現得出來,各軍整體的戰力和單兵素養。
一連幾日考核下來,也讓朱慈烺認識到了,想要訓練出一支能戰的軍隊出來不難,只要軍餉不缺,伙食足夠,便能做到這一點。
可要訓練出一支強軍出來,卻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如今大明日常士兵的操練,和戰場的指揮十分的混亂,還不如漢唐時期,就更別提戰國時了。
原本朱慈烺還想著如果各軍的實力還算可以,那便趁機直接殺入遼東,將建奴滅了,可考核過後,便將這個念頭立即掐滅了。
如果堂堂正正打一場,五軍加起來確實不懼建奴,防守更是綽綽有餘。
可要是主動進攻,去攻城拔寨,在騎兵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多半最後得吃大虧。
所以在收到朝鮮國都已被攻破,便率領大軍打道回府,他決定回去後,制定一部統一規範的步兵操典,必須嚴格按照操典來訓練。
而不是像現在這般,將領們各訓練各的,完全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來操練手下計程車卒。
同樣,戰場的指揮體系也要形成統一,號聲,鼓聲,旗語都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讓所有士卒都能理解。
為了公平,朱慈烺將黃得功的右軍,和周遇吉的後軍進行了換防。
由周遇吉率領後軍接管山海關和薊鎮的防務,黃德功則是率領右軍先一步行軍至通州,中途接受考驗。
這次的會操檢驗雖然費時費力,但對朱慈烺的收穫卻非常巨大,起碼讓他對古代的行軍打仗有了個具體的瞭解,和清晰的認識。
也讓所有士卒都認識到了皇帝對軍隊的重視。
同樣各軍將士都對皇帝產生了巨大的歸屬感,整體計程車氣都提高了一大截。
所以他打算留下祖訓,今後的帝王每兩年,都要像這般親自檢驗一次軍隊。
大軍回到通州後,已經到了五月份,整整耗時兩月。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一片金燦燦,八百多萬畝麥苗都已到了收穫的時候。
朝鮮的事兒朱慈烺沒再管。
不是母國食言,而是朝鮮自己不爭氣,連最低的一個月都沒堅持住,讓母國如何救援?
隨著朱慈烺一聲令下,各軍又紛紛返回各自駐地,開始幫著軍戶們收割夏糧。
而這,也是軍隊第一次幫軍戶收糧,同樣也可能是最後一次。
因為大鍋飯是不能吃太久的,這點朱慈烺比誰都清楚,所以夏收過後,各軍屯也要進行改革,像宣府大同那般,將田地分到各個軍戶名下,各自耕種,各戶單獨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