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大明崇禎十七年,七月十五,鬼節。
通州以北。
當東方的天際剛剛冒出一抹微光時,兩軍數十萬將士就開始出營集結列陣,一時間人喊馬嘶聲響徹了這方天地。
當太陽高掛於東方之時,明軍近三十萬將士已全部集結完畢,吳三輔也帶著關寧鐵騎早早搶佔了高地。
而二十多里外,韃子近二十萬馬步兵,同樣列隊完畢,放眼望去,人馬簡直鋪天蓋地,沒有盡頭似的。
“報…前軍已準備就緒!”
“報…左軍已準備就緒!”
“報…右軍已準備就緒!”
“報…中軍已準備就緒!”
一匹匹戰馬從遠處奔至中軍高臺之下,傳令兵將各軍的情況報給了紅娘子。
高臺高約十丈,左右各有二十個大木輪,中軍主帥大旗,便插在頂端,迎風飄展,方圓十里都能清晰可見。
帥旗之下,紅娘子一身戎裝,手握寶劍,在火紅色披風的襯托下,比起以往,更是顯得英姿勃發。
此刻她居高臨下,俯視四方,見各軍都已準備完畢,臉上露出了一抹決絕。
立即就下令道:“傳令,全軍進軍!”
嗚嗚,嗚嗚嗚嗚…
頓時,五十名大漢便齊齊昂頭吹響了進軍號角。
一百名大漢則開始推著巨大的高臺緩緩向前,周圍的一排排士卒也開始踏步前進。
每踏出一步都帶著強大的壓迫感。
顯然三月來的日日操練,讓這支大軍早已不是當初紀律散漫的反賊,亦不在是一觸即潰的官軍烏合之眾。
而是一支賞罰分明,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強軍。
近三十萬大軍,被紅娘子分成了五塊,前軍是劉澤清的五萬人加黃得功的兩萬餘人,總計七萬餘,一馬當先。
而前軍稍後兩裡,則是紅娘子親自統帥的五萬中軍,左翼七里外,是高傑與劉芳亮的六萬左軍。
右翼七里外,是劉良佐和李大開的六萬右軍,加上左側緩坡上吳三輔統帥的一萬五千關寧鐵騎和五千多紅娘子剛編沒多久的騎兵,全軍共計二十六萬馬步兵,在悠長的號聲下,開始緩慢的向北推進。
與此同時。
北面的韃子大軍,也在號角聲中,如一道黑色洪流,滾滾向南碾壓而來。
比之明軍的二十六萬馬步兵,韃子的騎兵陣型更為龐大,寬達十餘里,顯得也更加氣勢壓人。
哪怕阿濟格帶走一萬八旗騎兵和兩萬蒙古騎兵,多爾袞依然還剩下近八萬蒙古騎兵,四萬八旗騎兵,加上近七萬漢八旗步卒,馬步兵同樣達到了驚人的十八萬規模。
兩萬朝鮮僕從軍和近五萬隨軍青壯,則是留守大營。
比起明軍如蝸牛一般的緩慢推進,建奴大軍的速度明顯要快上一些,當然陣型也要更亂。
即便如此,雙方依然足足花了近一個時辰,才逼近至四五里,扎住陣腳。
雙方如此規模的軍隊野外決戰,從古至今也極為少有,而每一次,無不是決定王朝政權的命運之戰。
這次亦不例外。
北面多爾袞同樣搭了一個高臺,此刻在洪承疇的陪同下站在高臺之上,舉目眺望前方,臉上也是微微動容。
激動亢奮之下,又帶著忐忑緊張。
望著明軍那四個巨大的步卒方陣,多爾袞也清楚,今日必定是一場惡戰,因為哪怕當初對陣洪承疇時,明軍也遠遠沒有這種陣容。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一旁的洪承疇同樣暗暗心驚。
他終於明白,那紅娘子敢主動派人下戰書挑釁的底氣何在了。
如此的軍容,如此計程車氣,規模又如此之巨,自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哪曾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