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郎們,隨本帥馬踏連營,生擒李闖!”
吳三桂同樣渾身染滿了鮮血,揮舞著的長刀,興奮的嗷嗷直叫。
而大營外,闖軍才堪堪集結了三萬人出營列陣,其他人還在營中整隊。
沒辦法,實在是吳三桂來的太快,從探馬報信,到騎兵臨營,也就兩刻鐘不到。
這麼短的時間,別說是闖軍,哪怕紀律再嚴明的部隊,也不可能將十幾萬大軍集結列陣起來。
其實李自成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不該讓李過率騎兵直接正面攔截,而是應該讓李過率騎兵佔領西側高地。
這樣的話,吳三桂就不敢直接衝營,而是會先去解決李過的騎兵,這樣就給步兵爭取到了一些時間。
最不濟也會迫使吳三桂分兵,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不但沒有擋住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反而白白葬送了近萬騎兵。
騎兵過萬,無邊無沿。
此刻看著迎面那鋪天蓋地撞來的騎兵,匆匆集結起來的三萬多義軍心神瞬間崩潰,紛紛四散而逃。
連帶著營中的人也跟著逃,當真是兵敗如山倒。
“大王,局勢已徹底失控,還是趕緊撤吧!”
“快!將兩位丞相綁在馬背上,隨我退往南大營,整軍再戰!”
若是一般人見自己的十幾萬大軍一下就放羊了,肯定會被嚇蒙。
可對李自成來說,這種兵敗如山倒的場面,實在是家常便飯,早已習慣。
所以也知道如何應對,幾乎第一時間就翻身上馬,還不忘將兩位丞相帶上,然後在親衛的簇擁下向南逃去。
殊不知吳三桂對這種場面同樣習以為常,或者是說整個明軍將領都習以為常。
以往明軍對付流民軍,往往是將領帶著精銳家丁,不管賊軍有多少,都是直接擒賊擒王,咬住頭目不放。
而剛開始流民軍裝備差,又沒多少騎兵,野戰中根本就擋不住明軍猛將的衝殺,那怕人再多,為了自己小命,最後也只能憋屈跑路。
而頭目一跑,其他人自然也一鬨而散。
這也是為何,崇禎十一年前,流民軍一直被壓著打,往往猛如虎,曹變蛟等人,帶著兩三千精騎,便能大破十幾萬賊軍的原因。
直到後來明軍的精銳騎兵敗光,賊軍也不斷成長,這一情況才改變。
所以敵軍一崩潰,吳三桂就在尋找大魚,此刻一眼就發現了逃走的李自成等人。
幾乎毫不猶豫的就帶著自己的三千家丁追殺了上去,將戰場交給了四弟吳三輔指揮。
吳三桂的這三千家丁,才是關寧鐵騎中真正的精銳,不但個個身穿精甲,馬術精湛,還能騎射。
每人都配了兩匹良馬,也只有這三千人才能真正的媲美八旗,敢在野戰中,和八旗騎兵扳一扳手腕。
同樣這三千家丁也是吳三桂最大的底氣,三千家丁在手,縱使敵軍百萬,吳三桂也敢殺進殺出他幾個回合。
此刻便是這樣,吳三桂帶著家丁在亂軍之中縱橫自如,截斷了闖王退往南大營的去路,迫使其不得不繼續南逃。
後來隨著越追越近,什麼闖字大旗,明黃色斗篷,通通都扔掉了,卻依然無法擺脫吳三桂的追殺。
而這邊吳三輔,卻是開始驅趕著潰兵去衝擊南大營,當真就如放羊一般。
想讓你往哪邊逃,就得往哪邊逃,躺在地上裝死,都是直接踩死。
跑得慢了,落在後面的,往往人頭落地了,都還未反應過來。
所以無數的潰兵是爭先恐後的向南逃,誰都不願落在後面,什麼兵器甲冑,甚至連衣服都恨不得脫掉。
闖軍的南大營,同樣是無遮無攔,被潰兵一衝擊,騎兵順勢一衝殺,二十萬人馬同樣逃脫不了潰敗的命運。
闖軍的一些將領頭目見勢不妙,加上闖王他老人家也生死未卜,紛紛翻身上馬,帶著自己的心腹向南逃去。
但畢竟不是誰都有馬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