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漸漸大亮,而潼關城內的戰鬥漸漸落下帷幕,只剩下零星的廝殺聲。
潼關城內的叛軍在失去了指揮後,便陷入各自為戰中,最後被唐軍逐一各個殲滅。
叛軍大營的八千叛軍士兵除被殺幾千外,其餘叛軍士兵全部投降唐軍。
而城牆上的叛軍士兵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
至此,潼關再次回到唐軍手中,而在長安城外的八萬叛軍絲毫不知道潼關的鉅變。
??
長安城明德門
自從長安城老百姓知道安西援軍到來後,長安城老百姓的熱情空前高漲,尤其是惶惶不安的朝廷官員,見到安西援軍到來後,這才有了對平叛的信心。
似乎唐朝百姓對安西軍有著空前的信任,畢竟在西域安西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這樣顯赫的戰績讓老百姓對安西軍有著很強的信心。
老百姓相信安西軍能再創輝煌,擊敗叛軍,平定叛亂。
“大帥,這是高大夫送來的書信!”
在明德門城牆上,一名士兵忽然來到李興面前彙報。
“看來高帥對此戰已有決斷了!”
李興聞言便大概知道此信的內容,便開啟信件檢視起來。
“大帥,高大夫說了些什麼?”
茘非守瑜見李興的神色有些詭異便開口問詢。
“高帥將決戰地點放在長安城西香積寺!”
李興語氣淡淡說道,而李興的思緒飄向遠方!
歷史上,唐肅宗在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謀殺奪位之後,拒絕採納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先搗叛軍巢穴范陽(今北京城西南),使其退無所歸的建議,決定先攻長安。二載四月,任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授以平定叛亂,收復兩京(即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的重任。
五月,唐軍在長安西面的清渠受挫,退保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閏八月二十三日,唐肅宗賜宴招待諸將,決計大舉進攻長安。九月十二日,天下兵馬元帥廣平王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兵15萬,並借回紇騎兵4000,號稱20萬,由鳳翔(今屬陝西)出發,向長安推進。
二十七日,進至長安城西香積寺北、灃水以東地區。唐軍接受在清渠被叛軍步騎夾擊失敗的教訓,加大縱深部署,加強翼側掩護,以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長安叛軍10萬列陣於唐軍之北。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唐前軍迎擊,擊退李歸仁部,逼至安軍陣前。安軍全力反擊,唐前軍稍退,安軍乘勢逼進,唐軍抵擋不住,自相驚亂,安軍爭搶唐軍輜重。
李嗣業見部眾潰亂,高喊:“今日不以身餌敵,軍無遺矣”。他脫去戰袍,坦胸露懷,手持長刀,立於陣前,大呼奮擊,叛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連殺數十人之後,唐軍方穩住了陣腳。他立即整頓隊形,率前軍各執長刀,如牆推進,身先士卒,所向披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救其裨將,被叛軍射中眉骨;垂下的眼皮遮住了眼睛,他拔出箭,扯下眼皮,血流滿面,仍忍痛力戰。此時,安軍埋伏於陣東的精騎,企圖襲擊唐軍側後。唐軍偵騎發現後,朔方左廂兵馬使僕固懷恩率回紇騎兵4000,一舉將其大部殲滅;接著僕固懷恩軍又迂迴至安軍陣後,與唐軍主力前後夾擊安軍。
雙方自中午一直廝殺到傍晚,唐軍大獲全勝,殲叛軍6萬餘人,安軍大敗,潰逃長安城內。僕固懷恩判斷安軍必將棄城逃跑,多次建議率部追擊。李俶以激戰終日,部隊甚疲為由,未予採納,致使叛軍將領安守忠、李歸仁、張通儒、田幹真等乘夜東撤。二十八日,唐軍收復長安。
??
長安城西香積寺
此時的明德門,已經集結了四萬大軍,一萬騎兵,三萬步兵。
“今天是我軍與叛軍決戰的日子,今天勝利必將屬於我們!”
李興一身戎裝望著麾下眾將士,李興充滿信心。
“萬勝,萬勝,萬勝!”
眾將士聞言手舉武器高喊,將士臉上青筋暴露,似乎要將心中的戰意喊出來!
姚州軍堅守長安城半個月之久,早就憋壞了,早就想出城與叛軍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