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那我軍還要不要去幽州城?”
李正己聞言有些反應過來便問出當前最緊要的問題。
“去”
劉正臣臉色恢復正常,他心中已有計較。
??
天寶十五載五月一日
幽州城北門
李興奉郭小儀的命令視察北門城防要務。
“報,李將軍,城外有一名自稱是平盧軍使者!求見我軍大帥。”
就在李興準備離開北門返回帥府之時,一名校尉前來向李興稟告。
“平盧軍的使者?”李興聞言立即精神一振下令:“立即帶他見本將!”
“諾”
這名校尉聞令立即轉身離去。
“小的參見將軍!”
不一會兒,這名校尉帶著一名中年人來到北門城樓面見李興。
“說吧!你們有什麼事?”
李興似乎已經知道對方的來意,而且李興北上攻取幽州的另一個目的就在平盧軍。
“這是我軍劉帥轉交給將軍的信!”
這名平盧軍信使很識趣地從懷中取出一封信件送給眼前的將軍。
“劉正臣欲率平盧軍歸順朝廷!”
李興開啟信件,這內容果然是李興早已期待的資訊。
這時李興的思緒飄到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安史之亂平盧軍的一些資料資訊。
安史之亂前,安祿山擔任平盧節度使兼領安東都護,平盧軍在其管轄之下。但是,唐朝對安祿山也有所防範,安祿山雖然兼任三鎮節度使,但是能夠完全控制的只有范陽鎮。平盧鎮實權掌握在節度副使呂知誨手中。
叛亂髮生之後,唐朝就任命呂知誨為平盧節度,用意在於利用其力量牽制安祿山的後方。而安祿山同樣對呂知誨進行拉攏。呂知誨此人首鼠兩端,表面接受唐朝任命,但是並不積極出兵攻擊叛軍,在安祿山在洛陽稱帝之後,他又倒向了叛軍一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時,擔任安東副都護、保定軍使的馬靈察是唐朝中央安插在東北的一枚重要棋子,他曾長期效力西北,是高仙芝的老上級,唐朝希望他統率的安東軍能從側後方威脅安祿山的大本營范陽。呂知誨投靠安祿山後,誘殺了馬靈察,徹底解除了安祿山的後顧之憂,安祿山遂任命呂知誨為平盧節度使。
但是平盧軍中的實力派將領劉客奴、侯希逸、董秦、李正己等,並不情願向安祿山稱臣。經過謀劃,在劉客奴的領導之下,平盧軍的將領聯合起來發動兵變,除掉了呂知誨,與仍效忠於朝廷的安東軍將領王玄志遙相呼應。
朝廷大喜,任命劉客奴為平盧節度使,又賜名正臣,同時以王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繼續威脅安祿山的後方。
此後,劉正臣率軍攻打安祿山的老巢范陽,以董秦為先鋒,連續攻克榆關、北平、漁陽等地,逼近范陽。不料此時唐軍哥舒翰部在靈寶大敗,叛軍攻陷潼關,得此訊息,河北唐軍郭子儀、李光弼部撤退,平盧軍陷入孤立。
不久,平盧軍被史思明擊敗,損失慘重。而王玄志竟乘劉正臣戰敗之機,將其酖殺,並取而代之為平盧節度使。平盧軍先是遭遇大敗,又發生內亂,元氣大傷,處境十分困難。
此時平盧軍中又發生了漢人和高句麗人武將派系之爭。自從唐滅高句麗以來,大批高句麗人遷徙到遼西地區,此時已經在平盧軍中佔據了主流地位。漢人將領雖然佔據高位,但實權卻掌握在高勾麗武將手中。兵馬使董秦等漢人將領不斷受到高勾麗將領侯希逸等人的排擠,處境艱難。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董秦為了擺脫窘境,率領漢軍步卒三千人由雍奴縣乘葦筏過海,抵達河北,擊敗當地安史叛軍,收復河北滄州等地。
喜歡大唐潛龍請大家收藏:()大唐潛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