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翔並非筆直地前往徐州的,也不是一開始就出發。
心蘭不會把國家命運壓在一個人的身上,所以嶽非等人是認真在尋找勝機的,只是形勢就如一開始說的,這次主動出擊的時機對大宋來說並不好。
是的,古蒙戰前補給的確不如大宋,但這麼多天過去了,蒙古是不可能攻不出來的。
蒙古也不是為了響應尓朱永,單純是因為他們不滿心蘭竟敢本體離開洛陽去支援東部,而且尓朱永和楊大目也要封聖了,如果忽烈這個“先行者”再不拿出一點戰績出來,事後豈不是會被踩下去?
於是在蒙古真的動身的現在,心蘭本體是過不來了,
努力歸一回事,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盡他們最大的能力,也無法趕在楊大目封聖之前到達徐州,才有了委託文天翔一人潛入的計劃。
心蘭、謝玄安等人都是很信任他的,但也沒有因此給他太大壓力。
“放手去做吧,不行就退回來,沒事的,聖者……我們還是能夠對付的。”
不知不覺間,大宋也已經有了即使直面聖者也不懼的底氣,這一次就是沒能完成最終目的,他們也有信心打痛古蒙的東部,畢竟信心是一點點積累的,古蒙一次次進攻無果,因此這一次才不自信地退到淮河一線,意圖靠保住楊大目來扭轉局勢,而懷著這種念頭,古蒙又怎麼可能獲勝。
至於謝玄安在戰場上透露出文天翔可能的舉動,更多是為了進行心理戰打擊對手,如果打擊不了,那更好,說明對方從一開始就沒看得起他們,甚至連可能是文天翔過去都猜不到。
而對於文天翔自己來說,這不是什麼證明自己實力之路,也不是成為國之支柱的道路,會發展到這一局面,是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這個節骨眼上,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
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從來都不是對立存在的,群眾作為歷史程序的主體,打好了基礎,這個時候,能把握住機會的人站了出來,順著時代潮流的,走在前方,指引著群眾……
只是文天翔沒想著成為英雄,也沒想著成為劍聖,或是別的什麼。
他嘗試過涉足星之夢的領域,但後來放棄了,只因他不是那樣的人。
曾經的他的確是對自己之外的事物沒有興趣,但後來愛上了劍,遇到陳暮雲之後有了友情,遇到謝浩然之後有了競爭,再到後來有了真意……他變強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自己在意注重的東西都不要失去,為此,他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只是在他踏上征途的時候,他還是不夠看的,明悟歸明悟,要把開竅之後明白的東西化為實際,需要消化的時間。
所以他這一路都在淬煉自己,只不過萬裡之行開始之後,他發現最好的還是按照平常心來。
那他為什麼去得那麼慢?
就像謝浩然去了江湖一趟,回來變成劍俠那樣,沒有大軍隨行獨自一人的經歷,文天翔在內戰時就有過,但是隨著閱歷的變化,再一次走相同的路,心情卻也不同了。
當初大宋穩定在徐州一線,卻突然敗退,以至於留下了很多民眾,這些民眾被古蒙各國輪番統治,朝令夕改,還和不死生物打交道,別提有多慘了。
生活都是被逼出來的,更多人不忍重負去當了流寇,透過禍害更弱小的人來活下去。
也不知道是不是模仿後遺症,起初,謝浩然行俠客之事走了一段,發現自己有管不完的閑事。他開始體會到心蘭等人致力於國家建設和完善制度的原因了。
所以他一笑而過,不再逗留。
他沒有全面顧及的能力,但有他能做的事。
這的確是他之前就明悟的道理,但不親眼去看下又如何能走得更堅定呢?
就像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