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風說道:“先從最近的卷宗開始查起,找燕王府的。”
每個卷宗表面上都會大概寫上時間,地點,事件。
程處默望著茫茫多的卷宗,有些嘆息。
即便是這樣,難度也非常高啊。
“行吧行吧,我們來找找看。”程處默沒有辦法。
畢竟,這件事如今只有他們兩個人能夠調查。
整整一個下午,沈風和程處默都在翻看卷宗。
他們找到長安城的卷宗,李世民在位時間不長,按照年份記載,如今長安城的卷宗其實還不滿一年,即便這樣,每天送到大理寺的卷宗也有很多,一年下來足足積攢了幾千份,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雞鳴狗盜的事情,這種卷宗送過來都不會有人看一眼。
沈風兩人翻了很久,都沒有翻到燕王府的卷宗。
但是,另外一份卷宗卻讓吸引了他的注意。
上面寫著《涇州上官廷芝案》。
是上官婉兒父親的案子!
沈風知道這個案子有蹊蹺,但是,所有的一切只能夠聽上官婉兒和上官儀來說。
很多事情,連他們都不知道。
如今,這裡竟然有這份卷宗!
沈風大喜,立馬開啟來看了起來。
涇州案當初告發的人是一個小人物。
名字叫做王大。
這個人並沒有選擇涇州刺史府,畢竟當時的涇州刺史是上官廷芝的父親,上官儀。
他選擇了另一個人告發。
當時負責監管整個涇州的是隴右道。
隴右道兵士是行政單位,而是類似於後世華東華南這種地域劃分。
所以,刺史一般就是一個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
但是,每一道基本都有一個負責監察刺史的存在,而隴右道的監察就是時任黜陟使的羅通。
這個羅通可不是《說唐後傳》中那個羅成的遺腹子羅通,而是羅藝的一個後背。
在上官廷芝被告發之後,這個沒有實權的羅通,竟然短時間內就聯絡上了駐守在涇州的守軍以及當地的鄭氏,直接將上官儀控制起來,將上官廷芝下獄,並且只經過一番草率調查,就將罪名確定。
如此倉促的行為,在當時的大唐本來絕對不會成功的。
但是,羅通在長安有一個最大的保護傘。
時任開府儀同三司的羅藝!
這件案子就是羅藝督辦的,他安排人手,將所有不足的證據補全,儘管整個卷宗表面上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深究起來,其實到處都是問題。
李世民政務繁忙,自然不可能一個字一個字看。
但是,沈風卻已經發現了給上官廷芝翻案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涇州的鄭氏在這次案件之中,起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沈風不得不做好最壞的打算,如果羅藝造反,涇州會不會也被反了?
要知道,如今的涇州刺史,可是羅藝舉薦的。
那時候,李世民也沒有想過羅藝會造反的可能,直接同意了。
廢話,誰能想到,一個位比三公的大臣竟然會造反?
李世民也想不到。
沈風感覺到形勢非常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