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關於祖籍問題有三種說法,這裡想補充一點就是為什麼出現了這麼三種說法呢,雖然各有各的道理,各講各的原因。
但是從整體來說,當時清朝初年記載的地方誌,和曹雪芹的祖父自書的天山曹寅等等,基本說他們是奉天遼陽人、遼東遼陽人或著籍襄平,襄平就是遼陽了。
所以從證據、從文獻這個角度來講,它確實有這種確切的證據,其他說還缺乏確切的證據。
再有一個就是跟歷史制度有關,因為搞歷史你不瞭解歷史制度,往往就會出現一些不大符合實際的看法。
祖籍問題也好、旗籍問題也好,都牽涉到問題。
在明代研究祖籍要分清,一個就是軍戶或者叫軍籍,再一個是民戶或者叫民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怎麼說呢,就是曹家在明初由關內到了關外以後,他們屬於衛所的官職,就是做瀋陽中衛或其他的地方,他那是軍籍,就是當兵的,世代是當兵的。
民戶呢,當然有的是當地原住居民,有的是後來從關內到了關外,但是不管他從商也好,務農也好,他是民戶,不屬於軍籍,就是跟曹家上世不是一樣的。
那麼豐潤說也好、鐵嶺說也好,恰巧在這個問題上不大符合歷史制度。
此後清代也有兩個歷史制度、兩種歷史情況要弄清楚,就是作為旗人來講他的籍貫。
他的祖籍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他入旗之前的籍貫。
旗人好多都是漢人,漢人被俘了,或者投降了,那麼他就入了旗了。
他入了旗以後就要入旗籍,就是他是那個旗的人。
那麼現在說某地人、某個籍貫,他的籍貫是哪,就是他入旗之前,他的戶籍所在地,就是旗籍和他的戶籍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再一個就是旗人入旗之後,他的籍貫就是旗籍。
曹家的旗籍好像一開始就是正白旗。
清代入關之前旗有兩次大的變化,當然其他小變化還多著呢。
不過這兩次大的變化就是努爾哈赤死了以後,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這時候旗有一個大變,什麼大變呢,就是這個人不變,原來屬下的人不變,但是這個旗色變了。
因為清代崇尚黃色,皇帝他那個時候叫汗,那麼後金汗用的是黃旗,就是努爾哈赤管的這兩個旗都是黃旗,正黃旗、鑲黃旗,他的兒子皇太極管的是正白旗。
後來皇太極的兒子管了鑲白旗,這樣總體來說兩個白旗,正白和鑲白這兩個旗,在努爾哈赤時代是歸皇太極管的,他繼汗位以後就變了。
原來的兩黃旗變成了兩白旗,原來的兩白旗就變成了兩黃旗。
後來曹振彥,就是曹家發跡最早的那個,他是多爾袞的屬下、包衣。
多爾袞當時是哪個旗的旗主呢,是鑲白旗的旗主,而不是正白旗旗主。
所以說在順治進關之前,曹家的旗籍是鑲白旗包衣,不是正白旗包衣。
至於前一段在努爾哈赤時代,有學者考慮應該是屬於黃旗,是努爾哈赤的屬下,因為努爾哈赤晚年把他管的兩個旗分給了他的三個小兒子。
多鐸是一個正旗三十六路,是正白旗旗主。
阿濟格跟多爾袞管鑲白旗,開始是阿濟格旗主,後來因為他犯了過錯,就把這個旗主挪回來交給多爾袞了。
多爾袞是鑲白旗旗主。
再一個旗的變化就是順治繼位以後,多爾袞是攝政王,利用特權又跟他弟弟換了旗,等於是多鐸的正白旗變成了鑲白旗,多爾袞的鑲白旗又變成了正白旗。
所以入關以後,曹家最早的房子在貢院附近,那個地方是鑲白旗的地盤,後來多爾袞死了以後,正白旗又還皇上執掌,則成了上三旗了。
這時候曹家又由多爾袞的王府包衣成了清朝皇帝內務府包衣。
這個包衣就是說曹家的旗籍,按照制度、按照清代的說法應該是叫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領下人。
旗鼓佐領是怎麼回事呢,按照《清文總彙》的解釋和清代檔案來看,就是說由包衣漢人編立的佐領叫旗鼓佐領,或者就直接叫包衣漢軍佐領。
所以曹雪芹家的旗籍應該是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領下人,或者按當時說法也可以叫正白旗包衣漢軍籍,或者內務府正白旗包衣漢軍籍,就是說入關之前他們原來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