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傳奇”故事虛多於實,甚至主要出於虛構,“歷史演義”則比較注重依傍史實;“英雄傳奇”以塑造一個或多個英雄人物為重點,而“歷史演義”著眼於全面描寫一代興廢或幾朝歷史。
“英雄傳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的“說公案”、“朴刀、杆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之類發展而來,而“歷史演義”是由“講史”話本演化而成。
《水滸傳》作為英雄傳奇小說的典範,對於諸如《楊家府演義》、《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英烈傳》等作品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水滸傳》創造了英雄傳奇美,不但對我國的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對整個小說文化和國民精神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幷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同時它還對農民起義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為一批批義軍將《水滸》作為造反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鬥爭的大旗。
而除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外,明朝的另一大名著,就是《西遊記》了。
《西遊記》這本書的故事來源的話,很豐富,有辮機的《大唐西域記》紀實,以及慧立《大唐大慈恩寺三奘法師傳》,還有五代《大唐三奘取經詩話》串聯完整,和元雜劇、元末《西遊記平話》雛形等。
此後經過作者的加工創造,使得它的篇幅增加,描寫更加細膩,語言也更加雅馴,富有文學意味,同時主角也由唐僧變為了孫悟空。
因此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西遊記》的成書也以經歷了一個長期積累與演化的過程。
起因於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經這一歷史真實事件,由於玄奘取經的事蹟本身具有的傳奇色彩,他的故事在唐代就廣泛流傳開來,並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傳奇化、神話化。
所以我們才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西遊記平話》、雜劇《西遊記》等,都為後來的長篇通俗小說《西遊記》的成書打下了堅實基礎。
至於《西遊記》的作者的話,雖然大部分人可能都說是吳承恩,但需要說明,其實《西遊記》的最後寫定者迄今仍然沒有確鑿的定論,因為明刊本均無作者署名,而清初刊本始署名為丘處機,因丘處機作有《長春真人西遊記》,以後的清刊本沿用此說。
但到了清中葉以後,吳玉搢等人根據《天啟淮安府志》等材料認為《西遊記》作者為吳承恩,所以我們現在才沿用此說,但十分真的一定,誰也不敢打包票。
而吳承恩的話,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講一下,他是明朝人,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雖然文才很好,但屢試不第,一直到四十餘歲才補了歲貢生。
此後除做過兩年長興縣丞外,一直過著放浪詩酒的生活,著作只有《射陽先生存稿》4卷。
至於《西遊記》的版本的話,有繁本,為百回本,而最早刻本是明萬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一共20卷。
此後清代刻本有汪象旭《西遊證道書》,陳士斌《西遊真詮》,張書紳《西遊記》,劉一明《西遊原旨》,均補唐僧出身為第九回。
還有就是簡本,這有兩種,一是《唐三藏西遊釋厄傳》10卷,共69則,朱鼎臣編輯,萬曆間刻,有唐僧出身故事。
其次是《四遊記》中楊志和的《西遊記傳》,共4卷41回,篇幅與朱本相近,無唐僧出身故事。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簡本是繁本的刪節本。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籠統的來說,《西遊記》是一本寓有人生哲理的“遊戲之作”,因為戲筆中存至理。
這是因為《西遊記》作為一部神魔小說,既不是直接地抒寫現實的生活,又不類於史前的原始神話,在它神幻奇異的故事之中,詼諧滑稽的筆墨之外,蘊涵著某種深意和主旨。
對此,歷來的評論家作過種種探討,大致從認為“幻中有理”,到強調“幻中有趣”、“幻中有實”,有一個曲折的歷程。
應該說,小說本身的確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支撐某一傾向的依據。
但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徵性的精神來看,應該說還是在於“遊戲中暗藏密諦”李卓吾評本《西遊記總批》),在神幻、詼諧之中蘊涵著哲理。
這個哲理就是被明代個性思潮衝擊、改造過了的心學。
因而作家主觀上想透過塑造孫悟空的藝術形象來宣揚“明心見性”,維護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但客觀上倒是張揚了人的自我價值和對於人性美的追求。
至於作者的人格理想的話,就是勇敢、堅毅、機智、忠誠、明識、傲岸、仁慈、自信。
而它的寓意和象徵,先是神幻世界和奇幻美與詼諧性,如極幻與極真。
因為《西遊記》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詭異的想象、極度的誇張,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境界。
其次是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這從《西遊記》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可以看出,是能做物性、神性與人性的統一。
又注意把人物放在日常生活,多色調、多角度地刻畫他們的複雜性格,使人物形象有著較強的豐富性和立體感,體現了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進步。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