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亡後白樸絕意仕進,一方面放浪形骸,寄情山水,另方面悉心從事雜劇和散曲的創作活動。
《錄鬼簿》著錄其雜劇十五種,今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三種,而《梧桐雨》的話算是白樸的代表之作了。
《梧桐雨》是描寫楊玉環、李隆基愛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歷史劇。
因為前面已經簡單的說過了,自天寶之亂以來,詩人們、劇作家們對楊、李故事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但眾多的劇本中唯有白樸的《梧桐雨》流傳了下來,這不戲劇的大概內容的話,在《梧桐雨》的楔子就寫了李隆基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不問是非,竟給喪師失機的安祿山加官晉爵,讓他鎮守邊境。
第二折寫李隆基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乞巧排宴,兩人恩恩愛愛,情意綿綿,“靠著這招新鳳,舞青鸞,金井梧桐樹映,雖無人竊聽,也索悄聲兒海誓山盟”,相約生生世世,永為夫婦。
第三折是故事的轉折點,安祿山倡亂,李隆基倉皇逃走;到馬嵬坡,六軍不發,李隆基在“不能自保”的情況下,只好讓楊玉環自縊。
“黃埃散漫悲風颯,碧雲黯淡斜陽下”,經過一場激變,一切權力、榮華,煙消雲散。
《梧桐雨》的第四折,是全劇最精彩的部分。李隆基退位後在西宮養老,他滿懷愁緒,思念著死去的楊玉環,懷念著過去的月夕花朝。他想到無權柄的苦惱,孤辰限的悽惶。
他在梧桐樹下盤桓,“常記得碧梧桐陰下立,紅牙箸手中敲”,到如今“空對井梧陰,不見傾城貌”,一切美好的事物和時光,只成了追憶。
在落葉滿階,秋蟲絮聒的氣氛中,李隆基做了一個朦朦朧朧的夢,夢中楊玉環請他到長生殿排宴,不料才說上一兩句話,夢就被驚醒了。
夢醒後“窗兒外梧桐上雨瀟瀟”。這雨聲緊一陣慢一陣,淅淅瀝瀝,“一點點滴人心碎”,淋漓盡致地烘托出李隆基悽楚悲涼的心境。
《梧桐雨》的戲劇衝突生動跌宕,筆墨酣暢優美,而構築的意境則深沉含蓄。
濃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詩味,使這部歷史劇成為元代文壇的一樹奇花。
還有就是《牆頭馬上》,這也是白樸的優秀之作,它與關漢卿的《拜月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合稱為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
而這部劇的大概內容講的是尚書裴行檢的兒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陽買花,一日經過洛陽總管李世傑的花園,在馬上看見他家女兒正立於牆頭往外窺視,便寫詩投入。
李千金寫了答詩,約他當夜後園相見。少俊果然從牆頭跳入,被李千金乳母發現,令二人悄悄離去。
少俊攜李千金回到長安家中,將她藏在後花園。兩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歲,女兒重陽四歲。清明節,少俊陪同母親外出祭奠,裴行檢因身體欠佳留在家中,偶然來到花園,碰見端端兄妹,詢問後得知始末。
裴行檢認為李千金行為失檢,命少俊寫休書趕李千金回家,卻留下了兩個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陽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節。
後來裴少俊中進士,任官洛陽令,並將父母迎至任所,他欲與李千金複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執意不肯。這時裴行檢才知李千金是他舊交李世傑之女,以前也曾為兒女議婚。
於是帶著少俊的一子一女,登門向千金陪罪,李千金這才原諒了他們。夫婦二人破鏡重圓。
可以說《牆頭馬上》具有濃厚喜劇色彩,它是一曲歌頌婚姻自由的頌歌。取材於白居易的《新樂府?井底引銀瓶》,但思想傾向有了本質的不同。
因為白詩透過一個棄婦的哭訴,表達“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的旨意。而《牆頭馬上》則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塑造了一個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的女性形象李千金,充分肯定了女子衝破封建禮教,與自己所鍾愛的男子私奔的正當性,亦即自由戀愛和自主婚姻的合理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同時大膽地否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傳統,把青年男女雙方互相愛悅而成就婚姻看成是天作地合,閃爍出民主性的光輝。
而除了這些名家以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馬致遠了,這個名字相比大家都聽說過吧,畢竟是入選語文教材的大佬級人物,號東籬,大都人,賈仲明曾稱他為“曲狀元”。
他在大都參加過元貞書會,與花李郎、紅字李二等藝人合作。
中年時期一度出任江浙省務提舉,不久辭職。晚年則隱居田園,過著“紅塵不向門前惹”的閒散生活。《錄鬼簿》著錄其雜劇十三種,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有《漢宮秋》、《薦福碑》、《青衫淚》《任風子》、《陳摶高臥》、《黃梁夢》、《岳陽樓》七種。
而《漢宮秋》算是馬致遠的代表作了,劇本以歷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為題材。
《漢宮秋》對題材進行了藝術處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由漢強改為漢弱,人物身份由普通宮女改為漢元帝寵妃,原因也由選賜招親改為小人出賣,態度由主動請求和親改為被迫和親,結局由貫徹和親改為投水而死。
透過對題材的整理,作者有意抒寫家國衰敗之痛,闡發在亂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髮的困惑和悲涼的人生感受,可以說寄寓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
作者環繞著漢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們揭示的,主要是對歷史、對人生的體悟。
他透過戲劇衝突,抒發自己無法主宰命運、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加上《漢宮秋》以“秋天”的意境作為結撰全劇的背景,突出秋的蕭瑟悲涼,更使整個戲籠罩著灰暗荒漠的氣氛,這又表達出作者對時代的體驗和認識。
這樣的思想與表達,與白樸的《梧桐雨》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