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元明清戲曲所採用的故事大多都有來源於歷史或現實生活等各種渠道的原型,很少出自戲曲作家本人的憑空創造。
綜觀戲曲發展史,元明清戲曲鮮明地體現了故事本事化的特徵。
所謂本事化,是指戲曲作家所選擇的故事人物,大多見於以往史書、筆記、詩話、小說或其他文學和曲藝作品,雖不能徑直稱為無一事無來處,但大體線索的確是有案可稽的。
周維培在《歷史化本事化因襲性——古代戲曲題材綜論之一》一文中指出,古代戲曲創作從題材角度而言具有取材的本事化和劇作的改編性的特點,劇作家筆下的優孟衣冠、腕底的粉墨春秋,往往是根據本事的踵事增華和創造性改編。
戲曲故事的這種本事化和改編性特點,一方面反映了這些故事題材具有激發作家創作靈感的戲劇因素和為廣大觀眾所接受的轟動效應。
故能歷經千百年而不衰,是觀眾與作家雙向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一定時期的作家審美情趣和創作心態有關,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心理影響下作家有意識選擇的結果。
當然,戲曲取材本事化也有消極性,表現為劇作家偏向於對現實生活採取隔離和遠遁的創作態度,一味埋頭故紙,忽略了對當下的關注。
同時,沉醉於某些偏僻的故事題材而不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審美需要,也容易使劇作流於案頭劇、書齋劇,無法發揮應有的藝術效力。
這一觀點指出了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本事化特徵,且對這一特徵的優長與弊端有比較全面的認識,評價可謂公允。
元明清戲曲既然具有本事化特徵,那麼就要進一步追問,元明清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都有哪些途徑,受不同的題材資料庫的沾溉程度有何不同,這種差異性中又隱藏著什麼深層次原因,這些都是釐清元明清戲曲故事的本事來源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在戲曲研究過程中長時間地存在著關於古典戲曲以表現歷史題材為主還是以表現現實題材為主的兩種爭論,也即涉及到古典戲曲本事來源究竟偏重於歷史還是現實的問題,並且這種爭論還在繼續延續。
代表性觀點莫過於戴不凡考察我國各個時代戲曲題材的特徵而得出的結論,“我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向來就是編演時事劇的。
反映當代生活,歷來就是我國戲曲的傳統”,以及周貽白關於“中國戲劇多系表演歷史故事”的論斷。
當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裡的歷史題材是一個與現實題材相對的廣義的概念,指那些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的事件人物、傳說故事等的題材,上述提及的過往的古代史傳文學、民間故事傳說、詩歌小說等文學樣式的題材也無不涵蓋在其中。
目前周貽白的觀點已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因為它符合古典戲曲題材的實際狀況。
考察現存元人雜劇,再參照已佚元人雜劇存目集題目正名,可以看到,元人雜劇中歷史題材佔了很大比重,是古典戲曲偏重歷史題材這一特徵的開端。
明傳奇同樣偏重歷史題材,正如吳梅所說,“傳奇家門,副末開場,必雲演哪朝故事,哪本傳奇。明人院本,無不如是也。其雲故事,必系取古人事實而譜之,非憑空結撰可知矣”,清代戲曲亦概莫能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縱觀戲曲發展史,歷史資料、歷史題材是元明清戲曲故事的主要來源。
因此,《歷史化本事化因襲性——古代戲曲題材綜論之一》一文認為,取材的歷史化和非現實性是我國古代戲曲創作在題材上的一大特點。總體而言,我國古典戲曲偏重歷史題材。
關於我國古典戲曲偏重歷史題材的原因,《元雜劇的題材來源分類研究》、《歷史化本事化因襲性——古代戲曲題材綜論之一》、《論古典戲曲題材的繼承性》、《中國古代歷史劇研究》等論文和專著都有精到分析,可資參考。
總體而言,這一問題牽涉到社會政治狀況、文化背景、文人心理等方面因素。
《元雜劇的題材來源分類研究》以元雜劇為例指出這一取材傾向與社會、文化背景以及作家思維、心態密不可分。
元代政策將“妄撰詞曲”視為“大惡”,思想激進的詞曲更是受到嚴格限制和禁止。
民族矛盾和文人低下的社會地位使他們一方面回溯歷史,尋找委婉的發洩方式,透過回顧輝煌歷史提升自信。
一方面以與現實無直接利害的歷史題材創作作為防護的外衣和寄託美好的憧憬,實質是以實有史實逃避和表現現實。
文人的史官意識使其透過歷史文獻題材的作品維護傳統的倫理道德標準,表達批判現實的態度和重建正統、道統的希冀。
此外,就體裁而言,古代的史書等歷史材料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且“以傳記為重點,‘紀事本末’亦為史學中的重要一格。
史書中的人物事件,如全景鏡頭與特定鏡頭互相配合務以講清人和事的原委為目的”,恰與元雜劇的表現方式一致,再加上歷史文學資料相當豐富,能夠為戲曲創作提供取之不盡的資料庫。
《歷史化本事化因襲性——古代戲曲題材綜論之一》亦指出形成古代戲曲題材的歷史化的原因中,最關鍵的是古代劇作家迫於當代政治的壓力,只能把目光投射於往昔的歷史事件和久遠的社會傳聞上以避免文禍,即使反映當代社會生活也要編織一個歷史化的外衣,於其中隱晦地美刺褒貶。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