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祁吳萍直接發表反對意見《反對提倡培養男旦》,認為只需培養幾個“有範兒”的男旦,滿足一下廣大觀眾的新鮮點綴感即可。
而此後周世傑又發《談男旦》一文與祁吳萍商榷,認為男旦對京劇藝術的振興、繁榮與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不可偏廢。
然而,綜觀各類反對或支援的意見,可以發現大家的意見事實上很接近,大致均是認為男旦現象有著較為久遠的傳統,對戲曲的發展繁榮一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如今新社會不應大力提倡,而應根據戲曲演出的實際需求和演員本人的興趣愛好酌情加以發展。
在眾多關於男旦的論文中,麼書儀《明清劇壇上的男旦》後收入《晚清戲曲的變革》)一文立意較高,將男旦現象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闡述了不同時代男旦的文化底蘊。
作者認為晚明男旦取得與女旦同等的地位,乃是其時市民階層的崛起以及個思潮的激盪之產物。
清代乾隆年間由魏長生入京扮演“粉戲”而出現了男旦的第一次走紅,這一方面是晚明強調人慾和個性風潮的延續。
當然,一方面也得益於清初旨在禁慾的政治干預的反向刺激所造成的社會。
如20世紀20年代以“四大名旦”為領袖的男旦第二次走紅則是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所張揚的理想主義和個的派生物。
另外,中山大學程宇昂的博士學位論文《明清士人與男旦交往研究》對明清兩代士大夫與男旦交往的歷史進行了細密的梳理。
他揭示了明清男旦演員、倡優合一的身份以及兼具女性優伶以藝娛人與以色事人的雙重功能,並論述了士人與男旦交往對演劇環境和戲曲藝術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士人的鼓吹為戲曲表演聚集大量人氣,演員的文化修養、演藝水平亦在與士人的交往中有所提高)等。
而對優伶與男風現象的研究,亦有一些成果。
像是施曄《清代名伶三曲述略及士優男風文化解讀》一文以《王郎曲》、《徐郎曲》及《李郎歌》為考察物件,探討了清代士優男風文化獨具一格之特質,認為流行於清朝士宦中的男風,揉進了特定時代的政治因素、審美心理及民族情感,相
較於明朝少了一份粗俗和肉慾,多了幾分雅緻和深情。
日本學者村上正和的《嘉慶道光年間計程車大夫與優伶——以“狀元夫人的故事”為中心》一文歸納了乾隆年間高官畢沅和男旦李桂官、李符清和男旦陳銀官,道光年間黃鏡生和男旦黃聯桂、楊懋建和男旦雙桂等士優關係。
認為明清兩代優伶雖一直是“賤業”,但從明到清其間的關係已發生了重要變化——即清代計程車大夫為了交往而喚來優伶,優伶為了生計而依靠士大夫,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由隸屬而變成“戲場性”的關係。
此外,如《清代法律視野下的男風現象》一文從法律角度對男風現象進行了探討,亦關涉到優伶;《古代男子纏足習俗一瞥》一文從風俗史的角度對男優的生存狀態進行了描述。
《品花寶鑑之男風研究》和《男性情愛的想象與期待——論品花寶鑑》則以《品花寶鑑》一書為中心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一般的戲曲史著作或專門論著、論文中論及優伶時的主要著眼點之一便是優伶與戲曲發展
風貌的關係問題,而這一問題事實上涵蓋了這樣幾個層面:一是優伶的戲曲創作,二是優伶的
理論建設,三是優伶活動對戲曲發展風貌的影響,四是優伶作為文化現象本身對戲曲特性形成的影響。
關於優伶的戲曲創作,如上已述的李春祥《元雜劇史稿》第十一章《張國賓及其他藝人作家》便重點介紹了當時的戲曲藝人張國賓創作的《合汗衫》、《薛仁貴》兩部雜劇,並總結了其優伶身份對其創作平民性特徵的影響。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另外季國平《元雜劇發展史》第一章《元雜劇的形成》第三節《演員作家“鼎新編輯”》中側重介紹了藝人的實踐在雜劇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由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五“院本名目”所言“教坊色長魏、武、劉三人,鼎新編輯。魏長於唸誦,武長於筋斗,劉長於科泛,至今樂人猶宗之”一句總結了元雜劇形成之初這位重要藝人的貢獻。
其一是對注重念、作、打的院本的“鼎新編輯”;其二是元雜劇“么末”形態初創時期的重要演員杜仁杰《莊家不識勾欄》中“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後么末敷衍耍和”);再次透過聯姻結親、演藝傳承影響後代演員如花李郎、紅字李二等,在雜劇形成史上產生了重要作用。
而關於優伶的理論建設,諸位學者主要圍繞《明心鑑》又名《梨園原》,《中國古典戲曲論著整合》第九冊所收,標為“清黃幡綽等著”)這一梨園傳本的理論著作展開探討。
還有俞大綱《戲劇縱橫談》中《中國第一部記舞臺表演方法的書——明心鑑》一文對其進行了基本的介紹。
以及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第85小節《梨園原關於身段、藝病的論述》亦對其主要內容進行了概括,並認為其中最精粹的部分是關於“藝病十種”、“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論述。
1996年,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中《一部總結表演藝術經驗的理論著作——清代吳永嘉原本明心鑑評介》對其作者進行了考證,認為是清人吳永嘉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六十年1795)之間所撰述。
而胡忌接著發文《如何認識梨園傳本的理論著作——從明心鑑說起》進行更為詳盡的闡述,重申了周貽白曾經給《明心鑑》作注時闡發的觀點——即認為標為梨園先聖黃幡綽所作確為一種假託,而這一抄本乃是清代中葉崑曲藝人對於他們多年從事舞臺表演的心得總結。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