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人為擺脫牙行不斷進行鬥爭。
行、團等行業組織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裝置和規模的行會性的會館由包括許多行業的同鄉商幫組成)、公所非同鄉商人組成的同業組織,嘉慶以後興起)圖)。
明清的會館、公所,是由商人按自己的意志為應付官府的勒索而創立的,很多與反對牙行的控制有關,所以不像唐宋時期的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官府對其還是有很大的控制力。
會館、公所抵制外來競爭的排他性的壟斷色彩比較濃厚,對本組織之外新設店鋪有嚴格的限制,需有人作保,交納很多的銀兩作公費,並宴請同業,否則不準設店營業。
對內控制也比較嚴格,規定了行規,違反行規的就開會商議懲罰措施,對外爭議由本行“董事”出面交涉。
這樣,行業性組織就已經逐漸轉變為行會性組織。
所有這些特點都標誌著城市商業已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新的水平。
唐宋時的飛錢、便換,到本時期形成票號、錢莊。
而錢莊的話,大家可能都有所瞭解,算是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種信用機構,專營兌換貨幣並辦理存款、放匯、匯兌業務等,是利用原來籌集的資產吸收客戶存款,再將存款放出去做生意來盈利。
其職能類似於現在的銀行,其資本大多來自於商人。
比如,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在上海經營木炭的紹興商人因一時缺少經營資金,就設法向左鄰右舍借貸。
為報答鄰居,他就在歸還貸款時多給了一些錢。
後來他在經商中有一些商人向他借錢,這使他感覺到可以間接利用資金生值。
不久他籌辦了一家錢莊,用低息吸收附近的居民存款,然後借給商人,收取高於居民存款利率的利息。
這樣,就出現了上海灘上的第一家錢莊。
錢莊的組織管理完全是封建制的,其組織俗稱“八把頭”。
組成人員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清賬,是專管賬目的賬房先生,這類似於現在的業務經理,在這個位子的一般都是老闆的親信。
二是跑街,俗稱跑街先生,專門在外招攬生意,類似於現今的公關銷售經理。
三是錢行,錢莊缺乏現金時,負責向市場調“頭寸”,拆進款項。
其他還有匯劃、信房、客堂等職位。
另外還有專管接待客戶,為賓客端茶倒水的夥計。
借貸其實也是一種交易方式,錢莊的出現,推動了中國商業資本化的程序,使資本市場更加活躍,商業交易更加頻繁。
而且朝時,商品性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還帶動了整體商品經濟的活躍,出現了江南、華南、華中、華北等區域市場。
這是一種以某一大城市為市場中心,透過便利的交通向四周擴充套件商品交流範圍,連線周圍各級市場的區域市場。
區域市場的形成不僅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也加強了各地區間的交流與溝通。
而且,明朝時國家統一局面比較穩定,使中原和邊疆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
最著名的是西部藏族地區的“茶市”。
明政府在今甘肅、青海、川西的一些地方設茶馬司,用茶葉換取藏族的馬匹。
互市多在夏季舉行,市期連續一個月。
在東北及山西大同邊境,明政府則設立互市場所,用內地的棉布、絹緞、農具、鐵鍋、糧食等換取蒙古族的馬匹、牛羊、皮毛、木材等商品。
因為馬是互市的主要商品,所以稱為“馬市”。
互市每月舉辦一兩次,連續幾天。
先官市,後民市,私人交易逐步興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