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2年,在蒙古以“滅金後,以河南地歸宋”的政治交易為基準的條件下,使蒙宋聯軍將相存一百二十年(115,1234)金王朝滅亡了。
此後南宋與蒙古按照政治條款應兩國平分金朝版圖。
為此,宋理宗帝將這一大事寓意為“端平“二字成為當朝的年號。
然而沒想到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軍分兩路向南宋發起了進攻。
蒙軍攻侵四川,作為四川毗鄰的貴州黔軍“思播田楊”,當即請纓前往川陝之地抗擊蒙軍。
據《貴州通志》卷,382,383頁引《通鑑》《宋史珙傳》史雲“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蒙古兵圍川青野原,播州(今遵義)楊價請自效,許之,率兵五千戍蜀口,圍解.詔授雄威軍統制。”
《宋史本紀》史雲“嘉熙元年(1237)四月,夔路鈴轄,思南州田興隆與元兵戰於陝西潼關。”
南宋為抗擊蒙軍作了長期的準備,於“淳祜四年(1244)詔播州人冉璉知合州(今重慶北),弟冉璞通判州”前往四川。
當貴州黔軍十大姓中的冉氏兄弟二人,在合州等地經營了十多年後,終於構築起以合州城為中心的青居,大獲,釣魚,雲頂,天生等十餘座城堡.此城堡便成為蒙古汗王蒙哥的葬身之地.據《元朝史》181頁史載“公元1259年,蒙哥攻合州,七月,蒙哥汗帝被飛石擊中,病死於軍中,蒙古軍解圍還。”
《宋史》雲“時,舍人牟子才言全蜀盛時,官軍七八萬人,通忠義為十四萬,今官軍不過五萬而已,宜招新軍三萬,並撫慰田楊二家(黔軍),使歲以兵來助,如此,則蜀猶可保,否則,不出三年,蜀必亡矣。”
可見,黔軍思播成為保衛四川的堅強後盾。
蒙軍打不進黔軍出兵保衛的四川,於是忽必烈率大軍繞道成都西北面,渡過金沙江入侵大理(雲南)。
據《元朝史》載“蒙哥即位後,積極進行侵略南宋的戰爭準備,公元1252年,派忽必烈率軍侵大理。”
1254年,忽必烈建立了雲南宣撫司(為元地方第一級行政區劃)。
雲南從此結束了割據五百餘年的南昭政權,納入元朝,統的版圖中。
在雲南建立宣撫司政權的蒙古軍,準備從雲南由“滇黔之間“打通貴州順著烏江東下席捲南宋政權。
這使宋理宗帝很是憂心,“寶祜四年(1256)五月,帝諭輔臣日秋防不遠,宜事為爾,思播謂北兵留大理,招養蠻人為嚮導,此甚可憂,彼(指貴州思播黔軍)不能支,駿駿(很快)及我,瀘敘之上,鹽井設險以待敵兵,此事不可吝費,宜令思播以兵助羅鬼,制司以兵(指軍機處可調中央軍)助思播,共同抗擊蒙軍圖以由雲南攻入貴州的侵略。
宋廷為阻制“蒙古軍由滇(雲南)入黔(貴州)從雲南入侵貴州的戰爭動向,於是加強了對貴州省府——黔中首郡——思南州城的保衛工事,於“寶祜五年(1257)二月,詔築思南州三隘”,下令“相度在黃平(今地),思腸(今岑鞏),播州(今遵義)諸處險要緩急事宜工役”,構築了播州(遵義)海龍屯,團溪,江界河天險,甕陽(今甕安),舊州(老黃平),新州(新黃平),思秉(今施秉),福泉(今地),鎮遠,思腸(今岑鞏)等弓背形城堡,令蒙軍打不進貴州省府——思南州城。
為此,蒙軍只好於“憲宗九年(1259),攻入宋廣西,長驅至潭州(攻進長沙)“(《中國歷史大事年表》載),蒙軍繞過據有軍事實力的貴州,從雲南進入廣西,湖南的蒙軍在二十年間(1256~1277)也打不進貴州。
元世祖忽必烈改宋黔南路貴州省為順元路宣慰司南宋王朝加強了對貴州省府——思南州城的拱衛堡壘之戰,令蒙軍二十(1256~1277)攻不進貴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直到南宋滅亡前夕的公元1276年冬月,當貴州三面被蒙軍包圍時,在元朝重臣廉希憲的說降下,貴州黔軍思播田楊首領田景賢(二十一世),楊邦憲以“未知順逆,乞降詔使之自新,並許世紹封爵,從之。”
元廷於公元1277年將相存了一百五十八年(1119~1277)宋朝的地方最高一級區劃的黔南路貴州省演變為元朝的順元路宣慰司,仍屬於元中央王朝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
鑑於此史,《貴州通志》卷一405,408頁引《舊史?紀》史雲“至元十四年(1277)春,宋人大去其國,思南州田景賢,播州邦憲俱援安撫司(三品),以田氏為總管(高官),歸順元路宣慰司節制。”
“至元十六年(1279)正月,賜思南州田景賢所部(黔軍)軍服,鈔有差;二月命田楊二家貴官子充質子入待。”
這是元廷中央政府在貴州唯一的對黔軍施行的人質政治交易文獻,穿上元朝軍服的宋朝貴州思播田楊黔軍,成為元朝的新附軍繼續維持著貴州政權。
當元廷中央政府穩定了順元路貴州的形勢之後,元廷於“至元十六年(1279)三月,設貴州都元帥府宣慰司”於貴陽(時稱順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