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所以目前,國內有關中國古代間諜問題研究的專著還很少,特別是皇城司這種密探組織,幾乎沒有太多的史料記載。
我們所能看到的相關著作大多是帶有通史性質的間諜史,很不全面,因為這些著作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個案為中心,就事論事,很少將間諜活動放入歷史大背景中去考慮,在具體的戰略戰術方面也鮮有涉及。
而作者菌之所以和大家談談皇城司,是因為宋朝是中國古代間諜發展趨於成熟的最後一個歷史階段,也是開創其鼎盛時代的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歷史時期,它有著許多獨特之處。
這也許要歸功於有宋一代頻繁的戰爭。
在長達320年的宋朝統治時期,宋先後與遼、西夏、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共存,政治鬥爭異常尖銳,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錯綜複雜,軍事鬥爭極其頻繁,在這樣一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宋與周邊各政權間的間諜活動在以前各代發展的基礎上,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成為中古時期的一個高峰,在間諜手段、間諜水平和間諜理論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發展。
需要說明,皇城司,最開始其實不叫皇城司,而叫武德司,在太平興國六年才改為皇城司。
按《宋史·職官志》的記載:“皇城司:幹當官七人,以武功大夫以上,及內侍都知押班充,掌宮城出入之禁令。凡周廬宿衛之事,宮門啟閉之節,皆隸焉。”
根據《宋史》所載,皇城司明面上的主要職掌應該是保衛皇城,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除去作為天子的直屬機關擔任保衛皇城的職務外,它還是一個擁有專職偵察人員,具有偵察權力的機構。
關於皇城司的探事職能,作者菌查到的史籍中這樣記載。
“皇城使在內中,最為繁劇,祖宗任為耳目之司。勾當官四員,多差親信有心力人”。
“人物偽冒不法,則譏察以聞”。
顯然,皇城司是具有探事職能的,今人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皇城司是“天子的耳目、爪牙,也就是作為特務偵察機關,不僅稽查官吏、軍人的非法、陰謀活動,而且有時還緝捕盜賊”。
由此可見,皇城司是宋代皇家的情報機關。
皇城司中主管探事的是皇城司探事司,它隸屬於皇城司。
職掌是派遣親事官於京師中偵探流言蜚語與圖謀不軌者,近似於便衣偵察機構。
具體的探事人員稱為邏卒,即皇城司探事司親從官,也被稱為察子、親事卒、武德卒。
皇城司最初被賦予探事職能,是因為“祖宗開基之始,人心未安”。
也就是各割據政權還未蕩平,國土還未統一,天下還未太平,宋太祖“恐有大奸陰謀無狀,所以躬自選擇左右親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間,密行伺察”。
希望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及時掌握各方動態,將各種不安因素消滅於襁褓之中。
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偵探工作,宋太祖於乾德三年965年)設立了專職的情報機關。
“蜀平,以參知政事呂餘慶知益州,餘用選人以輕其權,而置武德司刺守貪廉。”
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防止新佔區反叛的防禦措施。
史載,宋太祖“採聽明遠,每邊閫之事,纖悉必知”,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皇城司的探事職能。
皇城司探事的內容無所不包。
《宋會要輯稿·職官》載:“皇城司每遣人伺察公事民間細務,一例以聞。”
也就是說,皇城司的探事內容已經細化到了民間的突發性瑣碎事件。
皇城司的探事職能有兩項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對內刺探、緝捕外國間諜,阻止其刺探本國情報;對外監察本國使者、接伴使,防止其洩漏國家機密。
在對內收捕外國間諜方面,因為皇城司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京城一帶,所以其大部分針對的也只是活動於京城的間諜。
宋朝的京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聚集了全部重要政府機構,是最接近中樞首腦的地方,具有很高的情報價值。
因此,這裡也成為了各國間諜最為親昧之地。
時人就曾感慨:“輦轂之下,豈無外國諜人?”
外國間諜在京城的具體活動情況,由於缺乏史料記載,我們無法瞭解更多,但從零散的記載中,還是可以推測一二。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宋政府下詔:“募京城內外捕索元昊刺事人,獲一名者賞錢三十萬,公人仍轉兩資,百姓優與廂鎮。而知不告者,法外重誅之,其妻孥仍配廣南編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