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在圓滑成風的清代官場上,一些本來是剛直耿介的有為官吏,也由於腐朽勢力和腐朽風氣的包圍、浸染而奉行起了圓滑模稜的官訣,由“方”變“圓”,成為圓滑世故的庸俗官吏。
像是張集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咸豐七年,張集馨出任甘肅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財政。
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皇上特簡外放的知遇之恩,使他任職後很有點勤政執法的銳氣。
但幹了不到一年,他就給自己定下一條遇事要“不露圭角”的守則,並在衙署裡掛上了一副自撰的對聯,作為座右銘“讀聖賢書,初心不負;用黃老術,唾面自乾。”
由此可見,已經完全變得稜角全無了。
張集馨的稜角讓誰磨去了呢?
答案是讓官場中的腐朽勢力磨去的。
這個腐朽勢力,一是他的頂頭上司,一是他身邊的關係網。
張集馨的頂頭上司是兼管甘肅巡撫事的陝甘總督樂斌。
此人是個八旗子弟,不但昏庸無能,而且心術不正。
張集馨在他手下任職,既難以秉公辦事,更不能有所作為,還經常受到他的指責。
張集馨為了制止省裡一些官僚到官錢鋪賒賬不還的貪汙行為,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就到樂斌面前告黑狀。
樂斌不但不判明是非,賞善罰惡,反而輕信誣告,指責張集馨。
張集馨非常失望,銳氣大挫。
有的官員貪汙被張集馨查出來了,但案子涉及樂斌,難以深究,張集馨“只好模稜”。
張集馨身邊的關係網,是以樂斌為中心的一群狐朋狗黨糾結在一起織成的。
什麼結拜兄弟、姻親同鄉、門生故吏、心腹幸奴,好多複雜的封建關係,都在這張關係網上盤根錯節地交織著。
張集馨在處理公務時,經常能感到這張關係網的魔力常常是辦一件事,多方掣肘;觸動一個人,群起而護之。
張集馨不在這個圈子裡,處境就非常孤立,而且時時受到這張關係網的威脅。
他在日記裡寫道“餘孤立其間,刻刻危懼”,“決意引退,避其逆鋒”。
正是在這種心境之下,他給自己定下了“不露圭角”的守則,掛起了那副“用黃老術,唾面自乾”的對聯。
就這樣,張集馨由一個正直耿介之士,逐漸變成一個平庸、圓滑的官吏。
儘管這也是有違他的初衷的。
三、唯上是從。
在封建官場上,上司對下僚的好惡對於下僚的升降安危起著極大的作用。
上司喜歡的下僚,就可能升遷得快,厭惡的下僚,則可能官位不保。
就像《官場現形記》說的“凡是做官的,能夠博得上司稱讚這們(麼)一句,就是升官的喜信。”
因而下僚對於上司的喜怒好惡極為看重,“得上官一笑則作數日喜,遇上官一怒則作數日戚”。
為了讓上司喜歡自己,做下僚的大都掌握一條訣竅唯上是從。
即絕對聽從上司的,以上司之是非好惡為自己的是非好惡。
有不同看法也不說,而只需唯唯稱是即可。
清代官場上,這種唯上是從的風氣是極盛的。
光緒朝《月月小說序》雲“一言發於上,‘者者’之聲鬨然應於下,此官場也。”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