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誇的考生們,在面對這道足以摳破頭皮的難題的時候,是如何抓耳撓腮的,看看還有沒有人敢在這道題上耍小聰明,為圖快不管三七二十一寫完就交卷。
也果然,還真有那缺心眼的傢伙中計,考題發下去不久,其他大部分考生都還在眉頭緊鎖之際,一個叫李庶幾的傢伙,是自作聰明的開始作死了。
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管他對不對,覺得只要快就行,是草草成篇,亂七八糟的寫了一通就搶先交卷了。
看到他那輕鬆得意的樣子,宋太宗趙光義自然是氣得怒火中燒,當眾發火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對著李庶幾就是大聲呵斥,還當場他把轟出了考場,搞的這傢伙灰頭土臉的就跑了出去,感覺沒臉見人了。
於是這次,投機取巧的李庶幾落了榜,而答題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
從此,在趙光義的大力整頓下,考場之風才慢慢恢復正常,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為標準,科場也就再也沒了“快槍手”的市場了。
大家都重新變得謹慎起來,開始用心答題,不求速度但求質量。
好了,就像剛才所說,也正是因此,不僅開創了文舉生告御狀的先河,也開創了趙宋官家殿試親選狀元的先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且需要給大家簡單說明的是,在宋初的時候,科舉考試最早是每年舉行一次,宋仁宗時改為兩年一次,一直到宋英宗時才改為三年一次,後來就沒在更改,定為三年一次,成為定製。
而考試合格者,尚書省列名發榜,稱為“進士”。
只不過宋英宗時,又因為考官的徇私舞弊,參加考試的讀書人再次敲響了登聞鼓,要告御狀,宋英宗只得另派考官複試於殿上,殿試之後,按成績分成等級,各等級的名冊及其試卷最後都報皇帝呈批,此事才算了結。
於是,朝廷也才規定,以後凡考取第一、第二等為第一甲,賜以進士及第,第三等為第二甲,賜以進士出身,第四、第五等為第三甲,賜以同進士出身。
皇帝將這三甲進士名單確定下來後,派人在殿前唱名宣佈,稱為“臨軒唱第”。
據史書記載,宋朝共開科118次,其中北宋69次,南宋49次,共取進士人左右,有可考的狀元118人。
也正是自從讀書人敲響登聞鼓告了御狀後,宋朝的科舉考試在省試之後開始加上了殿試,這成為一種制度,到了元、明、清等朝代依然沿用未改。
只是因為小蝴蝶震動翅膀的緣故,隨著李小魚的到來,恐怕這群倒黴的文舉生又要告一次御狀咯,就不知道這一次,他們還能改變些什麼。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