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首詞,已經超越了普通的描寫才子佳人的範疇,達到了一種更高深的境界。
首先,“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在詞的一開篇,即呈現出了一副暮春景色,將所有人的視線引向了一棵杏樹,也很符合現在的時節氣氛,因為現在正是春夏交替之際,殘春之時。
花兒已經慢慢凋謝了,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的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初生的“青杏”,詞人的語氣中透露著一股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著,再將所有人的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移到了“綠水人家繞。”
這一句中的“繞”字,曾有許多人以為應是“曉”。
可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來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
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同時先前已經說了,一首詞寫的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全文的用詞、構思,關鍵是有沒有一兩處令人印象深刻,深受觸動,難以忘懷的佳句。
李庭芳的那首詞,雖然很好聽,可惜並沒有什麼令人影響深刻到難以忘記的句子,而李小魚引用的蘇軾這首,聽罷過後,卻有許多。
例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是整首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所有人聽罷過後,都是久久難以忘懷,不由自主的低頭回味起來,想到:
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可普天之下,哪裡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是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
蘇軾這首詞的高明之處,可見於此。
並且還引經據典,因為“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
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還有就是“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所有人聽罷過後,也是會立刻不由自主的想到,牆裡有一位美妙的佳人在盪鞦韆,而牆外有條小道,牆外的小道上走著行人,牆裡飄來了佳人那如銀鈴般清脆的歡笑。
這真的是巧妙至極,因為一首詞的好壞在藝術的處理上也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自己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的意味,效果更加。
因為有一句詞叫做臆想之美嘛,就是讓你自己去想象,遠比直接描繪出來要好得多。
同時最令人驚奇的是,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
可讀起來卻錯落有致,耐人尋味,並沒有絲毫不耐之感,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詞中留下了空白,令人自己去想象,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許多人已經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最後的結句,“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是令得所有人印象深刻,記憶猶新。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的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
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裡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但其實並不準確,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
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
詞中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
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
反正詞中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回味,去想象,真的是絕妙至極。
這種用不說代替說,不寫代替寫,已經高明到了一種境界了,每個人聽罷,都有不同的感受,遠不是李庭芳那還停留在十分稚嫩階段,還在單純的描寫才子佳人的小詞可比。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