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唐朝版圖雖大,但卻在逐漸縮小,可宋朝的話,不管北宋還是南宋,其版卻一直都在擴大當中。
很多人討厭宋朝,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版圖問題,但這也怪不得宋朝,唐朝藩鎮政策留下的窟窿實在太大了,大到即使到了宋朝都依舊心有餘悸,不敢給武將放權。
更重要的一點,在宋朝之前漢人生活水平相當低下,沒有宋朝,長江以北的漢人幾乎要死光了。
再說說戰爭,唐朝軍事對外戰爭是負多勝少,而宋朝萬人以上的對外戰爭勝率高達70,更湧現出楊家將、岳飛這些名將。
宋朝雖然簽訂了一些不平等條約,最出名的“澶淵之盟”內容大體有這麼兩條: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皇帝誰年紀大誰就是老大
二、宋每年向遼供歲幣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開展自由貿易。
看起來是宋朝吃虧了,但實質並非如此,第一條按如今來看完全符合聯合國憲章宗旨,並不是多不平等。
至於第二條看似十萬兩白銀很多,但要知道,大宋年財政收入可是每年足有一億兩白銀,如果不付這十萬兩,選擇開戰,每年軍費支出是五千萬兩白銀,大家自己算算哪個更划算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至於最後一點自由貿易,這才是宋朝的殺手鐧,試問當時宋經濟多強,商品多豐盛,而遼除了牛馬之外幾乎沒什麼別的商品了。
因此一開始就是宋朝佔據貿易的優勢,後來蕭太后怕宋朝騎兵越來越多,就禁止馬匹出售,這就使得遼更加無商品可售,每年大量的白銀從遼流入宋,每年收的歲幣不僅賠得乾乾淨淨,而且還倒賠。
後來遼直接不發行貨幣,就使用宋的貨幣,致使堂堂大遼就這樣敗在了宋朝的貨幣戰爭上。
後來的金也一樣,與宋自由貿易了一百年後就虛得不行了,最終被滅。
可以說,宋並不是軟弱怕打仗,而是大家發現了比打仗來得更輕鬆的戰略,貿易啊,貨幣戰爭也是戰爭嘛。
更何況,不是宋朝的每代皇帝都慫,他們中也有人想要崛起,收服山河,可關鍵是百姓和商人們不願意打仗啊,一打仗就苦,沒法種地做生意,而和平反而過得更好,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皇帝也不能倖免。
可即便如此,宋朝的軍力也並不是真的慫,要知道在後來,當時最強大的蒙古軍來襲時,南宋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具體事例看看這組資料就知道了:
蒙古征服西遼用了一年,征服花刺子用了一年半,征服俄羅斯用了五年,征服波斯和阿拔斯王朝用了八年,征服西夏用了十年,征服金用了二十二年。
而征服南宋則用了四十五年,這還是蒙古軍以舉國之兵進攻一國還要採取迂迴包抄、多年苦戰的戰術才取得的勝利。
並且過程中還戰死了個蒙古大漢,可見宋朝拼死一戰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以上事例都可以說明,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只是表面上表現出來的比較弱而已,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足不願意打仗;二是經濟的發達衍生出了大量的官員害蟲。
宋朝的滅亡其實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外來,而是內在的問題,連楊家將、岳飛這樣的名將都是被自己人坑害死的,可見當時的政治有多腐敗。
這也從一方面說明,當時渴望打仗、收復失地的官員並不好混,這也是現狀決定的,大家都不想打戰,你最好別挑事,不然弄死你。
所以最後才表現出了大慫,但大慫又真的慫嗎?
並不見得,一個國家兵強馬壯,打的對手滿地找牙並不一定是國富民強的象徵,也許是老百姓們面黃肌瘦在勒緊褲腰帶堅持。
相反,一個國家兵鋒不顯,經常被欺負,可國內百姓卻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也並不一定是國力孱弱的象徵,只是二者間的取捨不同罷了。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