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人,四位傳統四位網文,另外有一個來自醫療系統的青年女作家衛蕾似乎橫跨兩界,表面看起來是平衡的。
但這裡面地位最高的譚光照,作為唯一“國字頭”的會員,隱隱有評審團團長的意思,毫無疑問會讓傳統文學的話語權更大。
“胡總好像不是本省人,可能不太熟悉這些評委的情況。”旁邊坐著的中年男子笑道。
這男子戴著眼鏡和帽子,儒雅中又略帶時尚,之前跟胡曉峰交換過名片,是本縣《巫右新語》雜誌兼新媒體的總編,名叫東方響。
“評委中的江湖釁、艾立塔、季未達,雖然在傳統文學領域更有名,但都在網站發過,而且是偏市場向的題材,成績還可以,他們也因此拿到了白銀或青銅的網路作家級別,只是把這些級別公佈出來,沒什麼必要罷了。”東方響笑道。
“原來如此。”胡曉峰也笑了。
畢竟這次來的網路系的作家,最低也是黃金級。
2033年了,其實單論發表載體的話,實體與網路已經沒太大意義,所有作家的書都會出現在網上,有人氣的網路也會出版實體。
所謂“傳統文學”和“網路文學”,主要是沿用二三十年前的概念,具體區分在於寫作內涵和導向等方面。
其實單論市場佔有率的話,網路文學已經超過八成,包括李成功杯的參賽情況也是如此,按說不該請這麼多傳統文學評委。
但真要講理論水平和某些方面的技法,傳統文學作者還是有極大優勢,說出來的話更專業。
只要思想放開,傳統文學的許多理論完全可以相容適配網文。
這次請來的傳統文學評委,應該都屬於比較放得開,具有跨界評審能力的那種。
另一方面,越偏遠的地方接受新事物越慢,傳統作家的地位就越高。
胡曉峰以前參加的評審大會,多數在一二線城市舉辦,很少有傳統文學作品能殺入重圍,評委也大部分是網文界的人士,跟小地方完全不同,所以胡曉峰還有點不適應。
挑選評委還有一個原則就是避開本地關係,以做到相對公平,所以這批評委都不是本縣人。
不過,江湖傳說,幾家大網站能夠事先從縣文協那裡得到評委名單,提前走門路。
雖然只是傳說,但歷屆獲獎的都是那幾家大站,似乎從側面驗證了這種說法。
主持人繼續介紹:“九位專家評委前天便抵達本縣,並且住進了封閉的環境,連吃飯都是工作人員送到房間,非常辛苦,請大家為他們鼓掌!”
“照以往慣例,從昨天中午開始,我們就已經將排位明顯靠前的作品依次傳送給幾位專家,所以專家們有充足的時間審稿。”
“在直播之前,八部作品中的六部已經打分完畢,請看大螢幕!”
在眾人的驚歎聲中,六行資料顯示在螢幕上。
雖然大家都能看到,但主持人為了現場氣氛,還是以激動的語氣大聲念著:“《甯採兒》:文筆 71,情感75,節奏63,人物68,故事70,邏輯55,創意77,導向41,總計520分!
《封神獨秀》:文筆63,情感54,節奏79,人物56,故事70,邏輯67,創意61,導向50,總計500分!
《三夢高唐》文筆70,情感73,節奏51,人物63,故事53,邏輯56,創意66,導向70,總計50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