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常態化機制了,“潘玉榮看著內監部長韓肅道:“是內監部的固定工作內容之一。”
韓肅點點頭,肯定道:“潘總說得沒錯。今年正在倒查3年前和5年前的臺賬。”
潘玉榮接著說:“而且內監部有公開的電話和郵箱。接受內部舉報。”
他特意感慨:“內監部的工作職責,其實特別繁重。”這既是在向林曦介紹相關執行機制,也是在向韓肅示好。
接著言歸正傳,“在集團以外,我們還和第三方機構合作。偶爾會對建材抽樣,對外送檢。每個工程專案,都聘請有監理公司……”
這樣一番解釋過後,潘玉榮自己緊張,也褪去不少,“最後,還有政府部門參與的竣工驗收。”
他林曦道:“這樣下來,集團內外各有三重防線。如此嚴密的機制體制,這才是我對工程質量抱有信心的根本原因。”
潘玉榮侃侃而談,說得頭頭是道
說實話,潘玉榮在集團內部本就是一位人物,以前也自然沒人敢小看於他。但他今天的表現,仍然令在座高管們刮目相看、頗覺震驚。
如果要形容的話,那就是……知道他有能力,不知道他這麼有能力。
其中尤以萬寧,最受震動。地産和基建分家之後,他才來下派到子公司。他和潘玉榮都成了一方大員,其實很少具體共事。
同樣的,由於都包含大量工程建設業務,地産板塊和基建板塊,難免被拿出來比較。
他一直心知潘玉榮精於業務,但後者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並沒有刻意展現鋒芒。倒是今天,不免讓萬寧格外觸動。
林曦也覺得潘玉榮多說,很有道理,但她性格謹慎,善於獨立思考,且絕不會人雲亦雲。
她和潘玉榮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多謝潘總指點,我真是如聞黃鐘大呂,大有長進。以我淺見,再好的制度還要人來貫徹落地……”
潘玉榮此時已經放鬆下來,笑呵呵地指出了林曦的心思。“林助理是擔心,有人聯合起來,欺上瞞下。”
他也不兜圈子,直接道:”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
潘玉榮的目光,極快地掠過了李百川和韓肅,心中突然有了個決定。
於是,他重新開啟話匣子,為林曦詳細解釋:“那我就佔用各位一點時間,稍微多嘮叨幾句。”
林曦連忙做了個“請”的手勢,客客氣氣地笑著道:“請潘總不吝賜教。
潘玉榮也不拿架子。他發言邏輯十分清晰:“建設工程專案的環節流程很多,但是涉及到工程質量的高風險環節,主要是來料和施工。
“剛才也向各位報告了,針對這幾個環節,集團都制定了嚴密的防範措施。到了具體落實,也多方共同監督。”
“比如來料環節,接收建材時會有多方在場。子公司的專案負責方、子公司的監管人員、建設部下派的質量監管人員,全部在場,逐一檢查,都認為合格之後,才能簽字接收。並且取樣留存。”
潘玉榮看了看李百川,貌似似誇獎道:“建設部為了防止各方勾結,想了不少法子。”
“總部下派的建材質檢人員,都是隨機安排抽取,沒有固定的順序。這一批料子是張三過來接收,下一批料子可能就是李四過來了。”
“下派的施工監管人員,也是隨機組合、交叉負責。同一個工程,是同時交給王五和馬六共同對接。”
他笑呵呵的道,“這就是防著我們子公司,免得我們針對性地收買監管人員呢。”
李百川連忙道:“潘總說笑了,我們也是各盡其職。”
潘玉榮看似在調侃建設部,但李百川卻並不生氣,甚至還十分領情。因為潘玉榮的話,證明瞭建設部工作態度端正,頗有成效。
他也知道,自己剛才的表現有些失了分寸,這會兒不免想要找補一二,替自己的部門表表功。
“我們也做了不少嘗試,最後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流程。既能提高監督指導的力度,又盡量不影響子公司專案運轉的效率。”
潘玉榮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門道,萬寧也在一旁認真聽著。此時聽見李百川開口附和,心中忍不住暗罵一句,蠢貨!還真當潘玉榮在幫他說話呢!
你們建設部,既然制度設定的這麼嚴密,工作做得這麼到位,t剛才林曦問話的時候,你怎麼不敢果斷給個回答呢?
而且,這些關於建設部的工作內容,為什麼不是你李百川出來彙報,而是由潘玉榮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