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觸動 原來,這就是他的價值觀…………
謝墨白問林曦, 製造業是國昌的根基,那製造業的根基又是什麼呢?
林曦乍然明悟,“是不斷更新進步的技術, 也是完備而穩固的上下游産業鏈!”
她快速地道, “有冶金和建材兩家子公司在,集團的産業鏈就是完整的。而剔出了這兩塊,産業鏈就會發生斷裂。”
國昌集團發展30年, 傾盡一兩代人的心血,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公司構架和板塊組合,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工業板塊來說, 它的上游是國昌鋼鐵, 將各類礦石進行熔煉,制備生産出各式鋼鐵類産品。而其他稀有金屬,則由冶金進行加工。這製造業的骨骼。
國昌鋼鐵自不用說,製造業一直都是用鋼大戶。而國昌冶金,它的産品包含各種稀有金屬與合金,被廣泛用於工業塗層以及零核心零部件。
於是,這兩家繼續向下遊的國昌製造、晶片、機電、重工等子公司,提供各類原材料。國昌建材, 則是為地産和基建板塊, 提供原材料。國昌重工, 可以為地産和基建板塊,提供高效能的機械裝置。
工業板塊還剩下一個子公司,國昌家居。生産裝修耗材和傢俱, 其實也是屬於建築地産行業的附屬。
而文旅板塊,雖然更偏向於服務業。但是他們的專案建設,基本上都是由地産和基建完成。基建板塊旗下的船運業務, 最初只是為國昌的産品出口,提供運輸服務。
集團的各項業務、各家及公司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形成了相對完備嚴密的鏈條!
雖說這各家子公司,都是獨立面向市場運作。但這種關聯的特性,無疑提高了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比如,國昌建材的一部分産品,提供給基建和地産板塊。還有一部分産品,則面向市場銷售。但是有了集團內部的穩定訂單來源,建材在經營和銷售議價過程中,顯然變得更有底氣。
基建和地産板塊的原材料,一部分來自於國昌建材。另外相當一大部分,還是需要對外採購。但是,他們會對標國昌建材提供的基準價,與其他原材料公司進行談判議價。建設成本更低,一直是這兩個板塊的優勢之一。
林曦以前在投行工作,後來到了華榮集團。接觸到的業務領域,其實一直相對比較單一。而國昌則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甚至跨國的龐然大物。
集團化運營!林曦默默地在心底唸叨這個詞。
集團化運營這個說法,林曦加入國昌之後,不止一次地的聽到過。耳熟能詳,司空見慣。但今天,她第一次對於這個詞語的本質,有了深刻的感觸。
現在,林曦對於謝董和謝墨白父子的觀念和決策,就有了些理解和明悟。
她曾經帶著各部門進行研究,認為憑借國昌集團的體量和市場佔有份額,哪怕將建材冶金兩家子公司出售,也能找到同樣質優價廉的供應商替代。
這種可行性當然是有的,但不確定性也是存在的。但沒有了建材和冶金這兩家穩定的供貨來源,其他供應商會不會坐地起價?而一旦面對緊急的工程任務,是否有渠道迅速調撥原材料?
答案當然是未知的。這就是産業鏈一旦脫節,會造成的必然代價。
謝墨白看著林曦的神情,知道她已經反應過來。
他便笑著說:“建材方面,現在每年的淨利潤是二十多億。就算把這家子公司出售,回籠資金,再投入其他的高利潤領域。每年能多賺多少?一個億,還是兩個億?著一個事實,“我謝家缺這幾個億嗎?我要的是長長久久。”
林曦看著謝墨白,一瞬間有些恍惚。這就是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天差地別。
郭正和鄧一峰看到的是,建材冶金兩家子公司,拖累了工業板塊的業績,進而影響到了他們的分紅和收入。
而謝墨白和謝家,根本不在乎每年多幾個億,或少幾個億。他們每年做慈善,捐出去的善款也豆皮是天文數字。
國昌集團是謝家的家業,他們要的是集團持續長久發展。如果適當放棄一小部分利潤,能夠換來集團的穩健運營,對於謝家來說,這筆買賣再劃算不過。
謝墨白淡淡道,“我是一個商人,總會算計盈虧。可是盈虧不僅僅體現在金錢和利潤上。”
“如果把集團看成一艘大船。冶金和建材兩家子公司,他們不是集團的風帆,不能推動集團航行得更快。但是他們是集團的壓艙石,能夠讓集團航行得更平穩。”
“沒有哪艘船,會因為想要減輕負重,就把自己的壓艙石給扔掉。否則風浪一來,何以應對?”
林曦極為感慨。自己能看到出售兩家子公司的好處。以謝墨白和謝董的精明,又怎麼會看不出呢?過去她以為,謝家對於子公司有著一定的感情。
但她也一直隱隱覺得,這個推測十分違和。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不會因為情懷,而左右自己的判斷和決策。如果事事感情用事,也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