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帶著林陽、韓瑤二人,捧瓜子、端糖果、洗水果、倒茶水,客客氣氣地,口裡一路叫著姑姑姑父舅舅舅媽四姨六嬸。
林曦其實不喜歡這樣的場合,她自小就不耐煩聽三姑六婆拉家長、敘閑話。
但她知道要做足禮數,所有親戚朋友上門,都是親親熱熱的招呼,也陪著說一會兒話,然後再以學習為由,回自己的房間。
可惜這個理由,現在用不了了。林曦便也就打起精神,掛上笑臉,在一旁作陪。
話題的中心,自然是在新媳婦身上。大家圍著韓瑤問東問西,或關心或教導。林曦偶爾也幫著韓瑤解解圍。
想過了一會兒,話題還是轉到了林曦身上。
一個遠房表嬸問林母道:“曦曦什麼時候給你們帶女婿回來呀?曦曦,可是我們這兒出了名的優秀閨女,將來這彩禮上可不能少了。”
林父對此沒想法,說:“那都是老禮兒了。什麼彩禮不彩禮的,又不是賣閨女,只要曦曦自己看得中,我和他媽都沒意見。”
林母就附和道:“她爸說的是。我們韓瑤也是識大體懂道理的閨女。韓瑤進門,她家裡就沒挑揀什麼彩禮。”
林父林母自然更疼兒子,但女兒也是自己骨肉,也不是不疼。
一直以來,女兒給家裡生活費,他們就拿著。給多少,女兒自己隨意。他們也不會主動要。
他們心裡也清楚,女兒比兒子本事大。林曦自小獨立,她的事情,林父林母至多關心一下,管是管不了的。
聽林父林母說不要彩禮,一個表姨便不贊成道,“那怎麼一樣。人家家韓瑤是獨生女。”
她舉了個身邊例子:“我一個同學家裡,也是跟你家一樣一兒一女。當姐姐的也是爭氣的很,也留在大城市工作。可知道補貼家裡、補貼弟弟。那閨女一年工資就有三四十萬。”
表姨比較道:“那閨女當年成績還不如你家曦曦,考的學校也不如曦曦。曦曦也是孝順閨女,以後林大姐你比我那同學,更有福氣。”
林母想開口,誇自己女兒更本事,“我們曦曦也孝順,也知道……”
林曦特意就坐在她的身邊,一下子就牢牢挽住了林母的胳膊。
她親暱地靠著林母的肩頭:“我有什麼孝順的?不過我媽看自己女兒,怎麼看怎麼好。我一年在到頭在外忙工作。也是瞎忙,和人家不能比的。”
一時又有親戚問,林曦現在在哪兒上班。林曦便也笑著道,“嗨!我這幾年換了兩三個工作,到處飄著唄。”
她又誇那嬸子家的孩子:“我可不像表哥和堂姐,都是固定飯碗,特別安穩,又在您身邊孝敬著,不比什麼都強。”
林曦遊刃有餘、輕描淡寫地打發各路親戚的各種提問。
倒是林家姑媽說:“我們家林陽也,不靠他姐姐幫著買房。不過是兩家的父母幫著出點兒首付,以後大頭的貸款,還是要他自己還。男子漢嘛,這是要自強自立。”
於是,話題再度轉回林陽這裡。
一群人紛爭打聽,韓瑤家裡出了多少嫁妝,林陽現在工資多少。二人打著太極,謙虛低調說:“現在是實習期,還不定呢。”
沒想過了一會兒,大家東拉西扯,又說到林曦。
一個表嬸說:“我看著閨女也不用太讀書。”又說誰誰家的孩子,雖然不讀書,後來談了一個當地的男朋友,要的彩禮,一把子給家裡,讓他弟弟買了房。”
她又真心實意勸林曦說:“你弟弟雖然爭氣,不圖你補貼。但是女孩子家,終究不能忘記孃家。以後嫁了人,也是要孃家給你撐腰的。”
表嬸又好意提醒林曦:“趁著年輕,趕緊談男朋友,可不能讀書讀傻了腦袋。”
那表嬸家的小女兒,剛上高中。正好也跟著她媽媽一起過來玩兒。
林曦笑著抓了一把小核桃遞給她家的閨女:“明明妹妹,你可聽到了,你媽說的有道理。這考不考大學也沒什麼要緊,早點給你媽找個女婿,這才是孝順閨女哈。”
那表嬸一時笑容尷尬,“曦曦就會胡說。”一時引得眾人齊聲大笑。
林曦這才抽空,走到舅舅跟前,關心著問候了他的身體。
她素來就不是廢話的人,直接就問:“圓圓表妹,比林陽比小一歲,再過幾個月就要畢業了。我一直心裡記掛著,正好遇到舅舅,便來問問。表妹那邊,是個什麼打算?”
林家舅舅唸叨:“你表妹比不上你能幹,我和你舅媽也就這一個女兒。不圖她大富大貴,讓她t在我們身邊就行。她就考了老家的工作,就在市裡。你表妹高興的不得了,還說要去寺廟還願。”
林曦聽到,也非常高興,“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表妹這樣很好。一家子平安喜樂,比什麼都好。”
她本來想問問,表妹找工作,需不需要她幫忙。但是表妹自己已經找好了工作,而且是是全家滿意、得償所願。林曦就很為舅舅家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