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笑笑算算她的年齡,她小時候正趕上鬼子在中原的幾年,“鄭醫生是不是比你小?”
吳雙想想:“好像跟你家張團長同歲,四二年生的。”
蘇笑笑:“那從她記事起就沒見過小鬼子?稍大幾歲內戰也結束了,算是沒有經歷過戰亂?”
吳雙:“對!所以才認為我不能理解她的苦。”
櫃員道:“你要是跟她提以前,她興許還說,還不如打仗犧牲了呢。”
吳雙:“也許吧。不過不是我咒她,她再這麼埋怨下去,高老師跟她過不長。”
櫃員不這樣認為,離了她誰還敢嫁給高老師啊。
吳雙見她這樣,問:“不信?我家老大說過,高老師上課就好好上課,從不亂說別的。他這樣的老師離了漁民出身的鄭醫生也沒人敢作踐他。否則宋老師第一個不同意。”
蘇笑笑很好奇:“宋老師什麼來頭?”
吳雙:“宋老師出身好,根正苗紅啊。關鍵人家是整個學校唯一一個大學生,那些首長都指望她教好孫子孫女。宋老師氣得不想上課,首長能放過鬧事的人?”
蘇笑笑懂了。
吳雙道:“好比你,你向首長反映問題,首長能聽進去。要是我去,首長肯定說我,名字都不會寫,事還不少。哪涼快哪待著去!”
剛剛從廁所出來的另一個櫃員樂了:“你還知道啊?”
吳雙回頭看去,一看是郵局主任,就把反駁的話咽回去,“所以我從不去首長跟前找不自在。”
蘇笑笑有一事好奇:“聽雙姐的意思鄭醫生孃家不如高老師家有錢,那她父母還有錢送她讀書?”
吳雙:“這事說來話長……”
建國初期上面號召全國各地各行各業重視掃盲工作。可是那個時候識字的人不多,一個村幾百人,能當老師的屈指可數。島上一個漁村沒有十個識字的,可以教書且願意的只有一兩個。
這一兩個也得吃飯生活,所以幹了一段時間就因為打魚農活耽擱下來。上面發現成效甚微就號召知青下鄉。那個時候全是自願。當年有個很有名的豫劇《朝陽溝》講的就是城裡姑娘自願下鄉的故事。
雖然翁洲島偏僻,交通不便,也有知青願意來。幾個知青到這裡把學校弄起來,待了兩三年返城後又來幾個,斷斷續續有七八年,鄭醫生因此從小學上到中學。
鄭醫生跟高老師結婚後,高老師的父親把她安排進衛生室。衛生室有個高家親戚,悉心教導她幾年,那個親戚的子女都在市裡上班,他退休後沒人接班,就叫鄭醫生接班。
鄭醫生不敢離婚也是因為沒有高家就沒有她的今天。
吳雙說完這些,又忍不住說:“人就是不知足。她也不想想不是高家有錢有人脈,她去小學當一年級老師人家都不要。”
蘇笑笑就想附和兩句,餘光瞥到有人進來,她立刻轉身招呼:“同志,請進!寄信還是來拿包裹?”
來人是位女同志,看起來比蘇笑笑大四五歲,進來後露出靦腆的笑容,到櫃臺旁邊,輕聲問:“聽說現在郵局代寫信?”
蘇笑笑愣了一瞬,心說她這麼年輕也不識字嗎?注意到她很不好意思,就直接說:“是呀。您是要給家裡寫信?”
來人點點頭,小聲問:“一封信多少錢啊?”
“啊?不用錢。也不是,信封和郵票要錢。信紙不用。”蘇笑笑從抽屜裡一沓辦公用紙,“用這種紙寫,不是專門的信紙,行嗎?”
女同志連連點頭。
蘇笑笑:“那是現在寫,還是改天?”
女同志往左右看看,不確定地問:“現在可以嗎?”
“可以啊。”蘇笑笑找出鋼筆,“正好這會兒沒什麼人。”
“媽媽!”
蘇笑笑嚇一跳,扭頭吼:“蘇團團!”
團團嚇得打個哆嗦。
吳雙擔心小孩嚇哭,趕忙抱起他:“不怕,不怕。團團,媽媽在跟阿姨說話,你大聲喊她,媽媽嚇一跳。以後不許這樣了啊。”
團團乖乖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