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崩
車隊緩緩行了兩日,期間在一處驛站歇了一夜,因景旻好奇京外街道要帶著妹妹出去玩兒又耽擱了大致兩個時辰。遙遙算來,離八仙山不多不少應該還有三日的行程,不想這時,知漪似乎著涼了。
由於那場凍傷,知漪體內一直有寒病,在轉季時最需精心照料。但在宮外總會有些疏漏,她又因初次出京和景旻一樣興奮,想是出馬車遊玩時玩得太過了。
知漪蔫蔫地倚在徐嬤嬤懷中,額前滾燙,景旻伸手堪堪一觸立刻縮回,自責道:“都怪我,非要把妹妹帶出去玩兒。”
太後寬慰地拍拍他,轉向原嬤嬤,“蕭太醫怎麼說?”
原嬤嬤方掀了簾子進來,小心擰了濕巾敷在知漪額上,溫和回道:“說是著涼了有些燒,吃幾副藥歇息兩日也就好了。但姑娘身子較常人弱些,恐怕歇息時經不起這車馬勞頓,需得找個地方停兩日才行。”
“停就停罷,反正哀家不著急。”太後應聲,立刻吩咐人去尋最近的驛站或城鎮。
很快有人回稟,道前面有條岔路,兩邊有官道可走,原定的那條途經山林恐怕要再行大半日才能見著城鎮,另一邊就近得多了,約莫一個時辰後就能見到松江城,松江城為往東一帶流域的知府所在地,其知府譚之洲是兩年前被宣帝選派到此處任官的探花。
據聞這位小譚探花最出名的不是文章,反而是他的堪相之術,找他測過字的人無一不覺他是高人。他卻常道這些不過是旁門左道,運數天定,但若人力極強,未嘗不能逆天改命。
太後見過此人一次,當時只覺如芝蘭玉樹,確實配得上探花一名,感覺頗佳。便著人快馬加鞭提前去通知這位譚知府,決定在這停兩日。
知漪燒得暈暈乎乎,一路難受地直往太後和徐嬤嬤懷裡鑽,軟趴趴地一會兒喊冷一會兒喊熱,聽得幾個老嬤嬤心都揪成了一團。
最難的還要屬喂藥,馬車空間閉塞,藥一端進來苦味便四處逸散,叫知漪嗯嗯咿咿地不肯張口,太後也不忍心灌,摸著知漪燒得紅通通的臉犯難。
還是景旻靈機一動,咳了咳,故意壓低嗓子粗聲粗氣道:“喝藥,不然朕生氣了。”
徐嬤嬤幾人無言地看他,心道再怎麼裝聲音也不像啊,而且皇上可不會說這種話兒。
別說景旻這語氣還真有點像,許是看他皇叔冷臉看多了,語中也有了幾分冰冷的氣勢。知漪迷糊中分辨不了聲音的真假,聞言竟真的勉強半睜開眼,委委屈屈地張嘴,小淚珠兒撲簌落下,不忘訴苦,顫著小奶音道:“皇上,欺負。”
見狀即使太後等人再憂心如焚,也忍不住齊齊笑出來,徐嬤嬤笑得身子抖動,“奴婢真想知道皇上到底做什麼了,姑娘竟怕他怕成這樣。”
景旻搖搖頭,“皇叔才沒欺負妹妹呢,對她可好了。不過皇叔天生長得兇,妹妹肯定是被嚇著了,唉,誰讓皇叔長得不像我呢,像我就……哎呀皇祖母,你怎麼打我?”
他正可著勁兒埋汰自家皇叔呢,不過話越說越不像樣,太後當然不會任他胡說。
好在知漪終於乖乖喝了藥,小會兒後就窩在太後懷裡睡著了。
馬車內一時安靜下來,只徐徐聽見馬蹄和車輪於塵土中滾動的聲音。景旻靜不下來,便探出馬車一看,迎面拂來的微風讓他眯了眯眼睛,再睜開時就隱約看見不遠處有道巍峨高大的城牆,城門上的字龍飛鳳舞,他仔細瞧了半晌,竟一個也不認識。
太後重新戴上頭冠,目含威儀,小指長長的金色護甲於明日下耀出光芒。原嬤嬤林嬤嬤二人攙扶著她下馬車,輕輕於小凳上一墊,早就守在府前的譚之洲帶領一眾小官半跪下,齊聲覲拜。
“起身。”原嬤嬤代為開口,“太後娘娘只於此地暫歇兩日,並無要事,各位大人們辛苦了,照常行事即可。”
“是。”
諸人退下,只留這座府邸的主人——知府譚之洲。
譚之洲著青色官服,腰間繫有同色玉佩,面容俊朗長身玉立,唇邊一直噙著淺淺笑意,更顯風度翩翩。倒不像個普通知府,而是話本中春上少年遊的世家公子,也怪不得京城中至今仍有貴女惦記著他。
據說譚之洲於此地治理有方,深得百姓和富豪鄉紳愛戴。太後本想該是個極為清廉的官,但見這府邸裝飾,亭臺樓閣無不精緻,流水潺潺,花樹間隱有雀鳥相躍,便知這小探花確實有幾分本事。
“恭請太後娘娘鳳體安康。”譚之洲微一稽首,“不知皇上近年可好?”
他生得一副似沒長大的少年面孔,此刻作晚輩姿態向太後請安,還真讓太後面色稍霽,緩緩道:“皇上自然是好的,只盼著你能早日回京,為他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