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得了,你就遠超大五行金剛不壞身;承受不了,那成了破壞玉皇大帝棋局的棋子也是你無能。”
墨非頗為不解,問道:“鳳後到底什麼意思?”
“所謂天之道補不足而損有餘,本尊卻偏偏要將這天補足。大五行金剛不壞身本來就存在極大缺憾,本尊給你的好處就是補了這缺憾。”
雖然看不到死鳳厭離模樣,但可以想要說“偏要將這天補足”的時候,氣度是何等的恢宏俾倪?
墨非面做沉吟,冷靜下來不少。
……
長安城。
在墨非離開墨府之後,漱玉就開始打理明心樓和墨府。
姑娘本有經緯之才,若非女兒身,足可在當朝出將入相,區區一個小酒樓跟府宅根本不耗費絲毫心神。
漱玉在著手做另外一件事。
這是墨非臨走前一天交代的,替他揚名,越大越好。
墨非留了一份二十二萬字的手稿,名為《知行策論》,漱玉花了五天時間校隊整理,對其中理念欽佩不已,都覺得堪稱千金難易一字。
有些奇怪的事平常墨非並不重視禮教,但《知行策論》卻有一卷說禮教。
漱玉也猜測不出,但心想墨非肯定有極大用意,雖然禮教一卷拉低了全本的層次,也沒有擅自刪改。
校對整理完畢後,抄寫了很多卷,一卷呈給漢宣帝劉病己,一卷呈給大司馬霍光,一卷送給四明學宮的老儒王奉安。
當然墨非還沒有著書立傳的能力,這《知行策論》是抄襲的觀點。
源自於曾“龍場悟道”的明代大儒王陽明,此人可算是華夏史最後一位真正的大儒,集諸家所長創心學一脈,其格物致知四字便遠超諸家。
但王陽明乃是明朝人,思想先進性遠超漢代,為了貼合時代,墨非把他的觀點篡改了一些。
宣帝劉病己見到此書三日不寐,稱為“金石之言、力發千鈞”,加上之前的關系,竟封了墨非亞聖之號,並令刊行《知行策論》頒發朝野給官員。
老霍光沉穩,但見此書也是捋須沉吟,拍案叫絕。
千古奇書!
反應最大的要數王奉安,老儒雖然對墨非之前行為頗有微詞,但見了《知行策論》以後幾乎老淚縱橫,大有天不出此人,萬古如長夜的感概。
老儒乃是專心治學的君子,不計前嫌,在四明學宮開壇半年專講《知行策論》。
朝野、士林足夠波及天下,因此僅半年時間墨非就已經名揚大漢。
大漢史官在青史為墨非留了一筆,於冠軍侯霍去病並列,一文一武,並稱西漢雙子星座。
而大漢又是當時南瞻部洲的領袖,萬國來朝,因此《知行策論》跟墨非的名聲後來也傳播到了西域諸國,西域人到大漢做官必讀此書。
不到一年時間,為墨非揚名的事情就完成了。
漱玉卻猜不出墨非用意如何,有時候望著天空,總會想墨公子為何會這麼做?他現在又在哪兒?
但不管如何她不辱使命。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