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現實中上綱上線?”
高陽也是沉著冷靜:“如果嚴重到這一步,那麼這位作者應該先一步擔心他的那些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的讀者,畢竟那些人是大多數。只要有一個人覺得可以模仿和贊揚,這位作者搞不好就有犯法的可能。”
反方二辯垂了下眼睛,繼續最後一個問題:“文學作品裡的反派,人設要豐滿,就一定有故事,就不能臉譜化,有優點就有缺點,贊賞他的優點,本質還是贊賞真善美,只是因為他是個壞人,那善良就蕩然無存麼?壞人就不能有一點點好?”
高陽抬眼,盯著反方二辯,對方一直拉鋸的這個點,就可以在這裡終結了。
時間還有一些,高陽加快語速:“我們不否認反派應該有血有肉,有讓人痛恨的點,也有讓人喜歡的點,也無權幹涉作者的人物設定。”
“一個反派可能肩負血海深仇,可能在向主角報仇,可能狠厲,可能殺人不眨眼,可能壞到極點,但與此同時,他還有除開複仇以外,他對待無關的人的善良。小說要傳達、宣揚的,不會是殺害無辜的人會很爽的這種觀點,讓人看了忍不住去拿刀發洩一下,而是你看到以後,會感慨,如果沒有這場仇恨,這個人會是多麼好的一個人,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安穩的或者精彩的人生,這才是小說樹立反派的目的。”
高陽說完也沒機會坐下,立刻起身向反方二辯提問:“如果文學作品贊賞血腥、殺戮、諸如此類的東西,讀者為了避免成為你方口中的道德販子,純粹把任何東西都當做虛擬的來看,請問反方,文學作品的意義如何?”
反方二辯起身:“文學作品讓人去看到和理解自己平時接觸不到的人物,知道他們背後的辛酸和血淚,明白他人的不容易。”
高陽笑:“按照反方二辯的說法,就是讀者還是要帶著腦子和同理心去看書的,還是要思考,要有立場和三觀的對吧?”
反方二辯愣了一下,沒明白高陽的用意,只說:“是的。”
高陽迅速反擊:“所以,既然要帶腦子帶三觀的去看待文學作品,為什麼不能抨擊裡面不那麼符合人性的東西?殺人.犯因為有偶然的善良就要被贊賞,有的人一輩子都處在社會底層,受過欺負、被誤解過,可他們從來沒有拿起屠刀揮向無辜的人,這類人因為平凡,沒人去贊賞她們,給他們平反,反而是殺人.犯因為大惡之下的小善,就要被贊賞?”
反方二辯沒回答的上來,韓贇都快想站起來替他說了,高陽不在乎,韓贇想說的,一會兒自然會在提問環節說出來。
她倆誰都不著急。
等到韓贇起身,果然還是直點高陽。
池雯有點兒著急,因為高同學還有結辯的任務,這樣回答問題,即便之前的結辯稿背的再熟悉,今天的點也來不及總結到裡面,可能最後就會吃虧。
韓贇沒有什麼套路,但問題也不好回答:“有文學作品是歌頌贊賞平凡人艱苦卓絕的,也有文學作品描寫反派費了大部分篇幅的,它們之間並不沖突,請問反方三辯,是不是隻能有一種文學存在,那種沒有爭議,全民大和諧的。”
高陽一歪頭:“當然不,理解反派的苦衷沒有問題,産生同情也沒有問題,正邪對抗類文學作品也佔據著半壁江山,總歸反派和主角一樣,都是作者花費心血的産物,沒有誰高誰低,我們從來沒說應不應該批判反派人物,需要批判的是,因為反派一點閃光點就忽視他的惡。文學作品仍然可以是好的文學作品,可不代表我們對其不能有任何指責。”
韓贇:“有句話說,沒有什麼比當眾譴責作惡的人更容易,也沒有什麼比理解他更難。請問正方三辯,贊賞反派人性閃光點的初衷,如果是作者希望讀者們能理解到反派的某個點,如果還被抨擊,是不是失去了作品本身的意義?”
高陽搖頭:“這話確實沒錯。理解比譴責更難。可不代表理解和譴責之間沒有任何連線,文學作品可以有這層用意,但是要把握尺度,理解和譴責並存,發人深省才是好作品,反派人物終究是用來為作品錦上添花的,而不是用作品來為反派洗白的。”
攻辯環節結束,韓贇、高陽、池雯,包括反方二辯,都鬆了口氣,大家唇槍舌劍的,這麼短一段時間,居然都額頭冒汗。
快問快答,不給對方活路,也不給自己活路。
反方先結辯,高陽還有一點點時間豐滿昨天準備的稿子。
韓贇站起身來:“主席好,評委老師、同學、對方辯手下午好。文學作品一定是承載某種價值觀的,也一定融合了作者對於現代社會的思考,表面好人內心醜惡,表面壞人內心有說不出的苦,這些表面和內心的好壞,都是以我們這個時代價值觀評判的,本身就有偏頗,價值觀在改變,文學作品已經在那裡,如果每個時代都要把文學作品拿出來抨擊價值觀,那作者都不敢拿起筆來。”
“我方想說的第二點是,虛構人物,就是虛構人物,即便是帶有一些真實性格和故事色彩的虛構人物,也是虛構的,說到理解和譴責並存,是說在現實中,我們要譴責這種人,而在小說中,我們不妨理解他,因為也無傷大雅,讀者能看到‘壞人’好的一面,不管是作者的用心,還是讀者的體諒,都是一件好事情,人不應該抱著嫉惡如仇、道德優越感去看待文學作品,那樣和搞文字.獄也不相上下了。謝謝。”
等到高陽站起來,早已經把稿子都忘記了,所有該說的,其實攻辯環節也說的差不多,自己方沒有準備舉例名著人物來打對方,對方也一樣,雖然是流氓打法,容易讓對方沒看過那些書的人措手不及,並且在這點來說,反方是更具備優勢的。
高陽這邊沒用,是因為大家都沒讀過什麼正經書,怕露怯。
高同學不知道韓贇那邊為什麼沒用,但總歸不會一場六個辯手,全都是沒讀過書的。
韓贇的總結很簡短,高陽也不準備拉長戰線,就簡單總結:“主席好,評委老師、同學,對方辯手下午好。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中,正反兩派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陷,也有各自的行事動機,人物鮮活是好的文學作品的基礎。但是每個人物都是有他們要傳達的資訊的,文學作品也應該是要向讀者傳達主旨的。”
“文學作品裡的好人也受苦,但好人受苦也不會變成壞人,文學作品裡的壞人也有好的地方,但那一點點堅持沒有讓他改邪歸正做個好人,文學作品可以專注描述一個壞人的一生,但不應該傳達,壞人最棒,壞人值得。而是讓讀者覺得惋惜,如果這個人沒有遭受那些欺淩,沒有失去父母,他本來也應該是個好人,能擁有完美的一生的,因為能想到這一層面,所以面對底層人民,素質不那麼高卻沒有做壞事的人,不去做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是我認為的‘理解’。”
“如果文學作品傳達了超過這一層的東西,把反派做的壞事全部找到理由以後,又升華這些理由,讓它們變得超越了反派做的壞事,我們俗稱洗白,那就需要前面提到的‘譴責’。沒有人會無腦、無情感的看待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本身也應該分清善惡的邊界,如果模糊了,作為讀者,我們應該思考和認清。”
“這個過程並不是說我們要去幹涉作者的想法和設定,如果能把反派寫的可歌可泣,讓人無限惋惜,是作者的功力,也可能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的作品,但作為大多數的、善良的、一輩子可能都不會犯什麼大錯的普通人,我拒絕接受小善洗白大惡這種行為,大多數人都在遭受困境和不公,可大多數人也沒有成為壞人,如果反派可以被贊賞,那又變成另一種壓迫和不公,文學作品本來應該是治癒大多數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活得舒服些的。謝謝。”
說完,悄悄比了個雙手握拳,交叉在胸前的姿勢,又在心裡偷偷說了兩個字,一眼就瞄到了下面坐著的池軒。
哦,池軒小朋友也在做一樣的動作,從口型可以看出來,他在說:
“以上。”
作者有話要說: 呀,也一起走過大半年了,偷偷佔據了你們人生兩百分之一的時間哈哈哈,有幾個熟悉的id,應該佔據了有五十分之一。
開文的時候呼啦啦說了一大堆,完結的時候也要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