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葆春殿,蒲團和寶座之前,都已擺設案几,其上滿盛佳餚,熱氣香味四溢。許清濁等人入席品嚐,雖非山珍海味,也算葷素齊全,烹飪獨到,連桃舞這位精通廚藝的廚娘都讚不絕口。
果品之中,荔枝居多,顆顆晶瑩飽滿,乃是嶺南名產。荔枝古名“離枝”,意為離開枝頭,不能久放,容易變味。故有唐玄宗為博貴妃一笑,專設特使,騎數千裡,將荔枝儘快送到京師。
湘漓宮弟子喜食荔枝,以其名暗喻離情,也稱為“離人果”、“相思果”。風倦月亦對此物一見鍾情,剝食不歇,全忘了吃正菜,大有一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派頭。
歡宴過半,四大教師慶賀卓香茗母子團聚,依次獻上賀禮。第一個獻禮的,是取水樓主狄香澄,送了一本圖集小冊,裡面畫著許多的機關巧物,旁註製作方式和使用之法雲雲。
狄香澄說這是她和弟子近年所著,正打算編進《運水圖》,既逢天大喜事,便送給貴客先睹為快。許清濁連聲稱謝,暗暗卻想:“我又看不懂,送給我幹嘛?”風倦月頗為好奇,拿了過來,細細翻看。
湘漓宮收徒,多從外界物色,宮中人數時多時少,每代全無固定,但最多時,也不過百餘人。無論耕田織衣,還是煉丹製藥,人手不足,常常藉助各式器具,以求方便省力。
湘漓宮歷代前輩,研創巧具,繪製圖集,供後人按圖製造。其中又以水利相關者最多,冠以《運水圖》之名。實際上,此著包羅萬千,涵蓋極廣,天為理,工為用,故稱“天工”。
妙應房主米香芝獻的禮物最為實在,乃是一盒靈丹妙藥,各具增功、益壽、養顏、祛毒等功效,琳琅滿目。湘漓宮的丹道,源自藥王孫思邈。藥王實是煉丹行家,早年著有《丹房訣要》等書。
湘漓宮祖師最愛此道,博採百家,丹術早已超過恩師。她晚年將收集及自創的丹方,去偽存真,仔細編纂,傳給了後世弟子,稱作“千金方”,但與藥王撰寫的《千金要方》大相徑庭。
孫思邈成書之時,更加重視醫藥而非丹術,多將丹方改為藥方。湘漓宮祖師遠行在外,自不知其更改,仍以昔日從恩師處聽來的稱謂,給自家丹術命名,紀念恩師之德。
葆春殿主齊香綰、寄情閣主年香玉送的,均為功法秘笈:《葆春功》裡的駐顏術,及《寄情訣》裡的養心論。“葆春功”本是內功修煉之法,而“寄情訣”是真氣運使之法。
“葆春功”的內力練到深處,可以駐顏不老,乃至返老還童;“寄情訣”的修為越高,越不受七情六慾干擾,運勁如神。兩大教師在武學上,各有專長,身手僅次於宮主。
若非卓香茗吸收許明燈一半內力,又在雪谷之中得其點撥,內功和招式都突飛猛進,當年絕非二女對手。但二女一向佩服卓香茗,對她忠心耿耿,堪為宮主左膀右臂。
當然,她們再佩服宮主,也不敢把本門武學教給男人,贈予許清濁的秘笈,僅含駐顏、養心部分。許清濁尋思:“師父國色天香,‘葆春功’送她最好;‘寄情訣’有點邪乎,倒似能幫助菊清淡忘刀魁......”
宴後,許清濁陪母親回屋,忽想起孤陽子所託,忙向卓香茗尋問。卓香茗取了鑰匙,開啟內寢一間小室,取出一畫有太極圖案的小盒,裡面躺著一張發黃的紙頁,道:“就是此物,你拿去吧。”
許清濁問道:“我取走了它,不打緊麼?”卓香茗道:“方上所載,早已融入我湘漓宮技藝,紙本無用。宮主代代相傳,若龍門派後人前來索要,便交還原物。”許清濁這才放心,將丹方收入懷裡。
母子閒坐,許清濁將自己成長往事說來,卓香茗感情缺失,性子寡淡,只默默傾聽,鮮出一言,反不如秦良玉那般感慨良多。許清濁本來話多,是晚談興更佳,不覺說了一整夜,直至天色泛白,晨光從鏡窗射入。
許清濁發現天亮,見卓香茗神色未變,歉疚道:“娘,我說個沒完,累你一晚沒休息。”卓香茗道:“無妨。你說得口渴了麼?書案上有水。”許清濁口乾舌燥,聞言走到案邊,取水飲用。
湘漓宮不種茶,也不飲茶,卓香茗雖以“香茗”為名,實則一生從沒喝過茶。不過,宮中用水自靈渠而得,淨濾數道,清冽可口,猶勝茶香。暑日飲之,更是冰涼解熱。
許清濁三兩口飲盡,待要放下杯子,誇讚兩句,忽地腳底晃動,似乎整個宮殿顫抖了一下。他奇道:“地震?”卓香茗臉色凝重,搖了搖頭,道:“不是地震。”
許清濁莫名不安,卓香茗推門而出,只聽腳步聲急,有不少弟子從“鏡廊”那頭邁出,人影交疊,難辨數目,風倦月和三芳也在。顯然不止許清濁母子,其餘人都聽到了動靜,甚至從夢中驚醒。
卓香茗帶著眾人穿過葆春殿,還沒跨過殿門,一名女弟子匆忙跑近,面色煞白,叫道:“宮、宮主,外......外面......”不知遭遇了什麼,嚇得話也說不出來。
喜歡濁世清歡請大家收藏:()濁世清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