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清濁笑道:“緩什麼?我都可以使劍啦!”抓住秋霜劍,右腕一擰,待要挽個劍花,忽地手筋一痛,握持不穩,寶劍打著轉飛了出去。風倦月見他臉色發白,道:“便喜歡逞能。”端過他的手,檢查一陣,方才放心。
轉過身一看,秋霜劍落在桌上,想是墜時劍鋒朝下,竟把一本書的封面劃破了。風倦月大為心疼,埋怨道:“好好一本書,給你劃出這麼大一道口子......咦?”話到中途,發現那破口之中,露出一截紙來。
這書厚厚一本,是教人學習外語的。通篇全為西文、漢文對照,封面封底,均以硬殼黏住。風倦月因內容乏味,沒有多讀,忽察內藏玄機,當下抽出那紙,見其疊了幾疊,展開了來,有尺許長寬。
那紙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許清濁奇道:“什麼?什麼?莫非是武功秘笈?”兩人並靠而坐,看那紙的最左邊用硃筆寫著“總壇地宮變遷始末”八字,相顧驚訝。
接著讀下去,紙上所載,正是那迷宮的起源來歷,可追溯到丹教都沒有建立之時。原來,陶仲文做國師期間,一直在替嘉靖皇帝和自己尋找長生不死的仙方,企圖做一對永掌天下的君臣。
他的門徒四處搜尋民間的寶方秘法,數年之間,頗有斬獲。可這些秘方,多為欺人妄語,沒被古人識破,那是因為所載方法或奇特嚴苛,或用材珍稀,常人耗盡一生也達成不得。
陶仲文兼領三孤,權傾朝野,憑他的財力人力,嘗試這些秘方卻非困難,結果一試之下,紛紛露餡。他失望之餘,一個心腹弟子從漢代某陵墓中掘出一卷天書,記載了玄門的借命之術。
道家施法借命,延自己之壽,自古有之,主要分為“向天借,向地借,向人借”三類。“向天借”是指祈求蒼天,變易命格,譬如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星續命;“向地借”是指禱告地府鬼神,招魂歸竅,增長壽數。
求天告地,都還算是正法。可那“向人借”的換命術,與其說是借,不如說是奪,不被歷代羽士所容,明令禁止。陶仲文找到的法子,便本是一套“五行奪命”的邪法,其中金木火土四種都失傳了,只剩下這水行之方。
此法殘忍無比:乃聚集一萬名康健之人,囚於幽閉處,灌入大水後堵住出口,使其盡數溺死,魂魄被困水中。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俱伏,命主設壇行法,藉由獨門符籙,將這一萬人的性命盡納己身。換命逆天而行,溺死者每有一人,不論餘壽,只得多延命主一日之命。不過一萬人,折成一萬日,便是多活三十餘載。
陶仲文未必盡信,可既知此法,念頭難止,終於著手行動。他在冀州地界,修建了一座足以容納萬人的地宮,藏於溶洞地底,既十分隱秘,又與大窪相鄰,方便放水而入。
地宮建成,陶仲文不忘恩主,將此事密奏給了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一心長生,豈能不為之所動?可畢竟無兵荒馬亂,一萬個活人哪裡去找?湊齊之前,其餘人還得監押養著,難保不洩密,更或有抵抗。
君臣花費數年,才聚集了兩三千人,已讓朝廷百官有所覺察,不得不收斂,難以多抓無辜。嘉靖皇帝年紀漸老,見遙遙無期,著急萬分,暗令陶仲文加快動作。陶仲文擔任國師,一舉一動給文武官員們盯著,佈置頗為不便,當下主動請辭,遠離朝堂,建立了丹教,廣招好手,專謀此事。
只是如此陰毒之事,天怒人怨,種種阻擾不斷,君臣到死沒能如願。陶仲文臨死前,怕洩露秘密,下令將知情者全殺掉,卻捨不得毀去那地方。雖造了“三重閘”,到底沒有開啟。
這樁隱秘,關乎皇帝名譽,本來已埋藏於世,無人知曉。可在丹教總壇遷往冀州後,不少人發現了這地宮,自然也有調查其真相的,中護法宮樂禪就是其中一位。
宮樂禪本乃名門正派的高手,年輕時與人搏鬥重傷,被太真教主所救,兩人結拜為兄弟。太真教主繼位,特意邀請宮樂禪入教。前兩代的教主專注音樂、古玩,不怎麼害人,丹教名聲尚可,宮樂禪欣然答應。
太真教主得了權,日漸驕橫,自大陰狠,妄圖稱雄武林。宮樂禪規勸不得,不願助紂為虐,便以頗通土木之學,替總壇完善機關為由,避開殺人放火的勾當。
他改修總壇之時,在地宮角落挖出一具遺體。幾經辨認,這人乃陶仲文的一個門客,因為得知隱情,被人追殺,逃到這裡,自掘墳墓而死,身邊留下一冊,詳述了當年的實情。
宮樂禪盡知此事,心想道場仍在,義兄若知道了,多會效仿陶仲文之舉。他怕走漏秘密,以外出公辦為名,去了兩廣一帶,又稱身染重疾,不能趕回。
他“養病”期間,接觸了西洋傳教士,對外國的學問、藝術和國史十分喜愛,從此致力此道,更常常派人,將自己的研究和一些西洋寶物,帶給太真教主,以免義兄起疑不快。
不料,忽一日,四名壇主拜訪宮樂禪,軟磨硬泡,將他接回了總壇。兄弟倆一重逢,宮樂禪方知這義兄興致勃勃,要仿照那牛頭人身怪的神話,打造一座相同的迷宮,非得他來當監工。
宮樂禪無可奈何,明知耗費人財,仍依義兄的要求,在地宮間建了一座迷宮,路徑交錯複雜,其中許多機關開閉難察。他答應將此地改成迷宮,也有掩蓋陶仲文陰謀,不使義兄重蹈覆轍的深意。
哪知迷宮建成了,太真教主言明意圖:要將武林中反抗他的人士,一一抓到這迷宮,再派武功高手扮成那怪物,終日追殺這些人,叫他們遭盡恐懼而死,方洩心頭之恨。
喜歡濁世清歡請大家收藏:()濁世清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