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和國安院也相繼做了彙報,李成現場宣佈對樞密院軍制改革措施。
首先就是設立陸海空三軍。
陸軍部下設一個禁衛軍司、一個特戰司及四大兵團。
由樞密院副總理維克多統領,祝融、羅西擔任副統領。
其中禁衛軍的編制為一萬人,駐地設在臨安,主要負責臨安皇城的防衛。
由良妃祝融擔任禁衛軍指揮使,副指揮使三名,分別為鄭天浩、韓培、莫麗莎。
禁衛軍的訓練完全參照特戰操行法典,都是全軍優中選優的精兵強將,可謂大夏最強軍。
禁衛軍雖然列入陸軍編制中,但其擅長陸海空三軍的作戰方式。
就是說既能玩得了炮、打得了槍、也能開得了坦克。
也擅長水戰與空戰,臨安城西軍用機場,就是給他們準備的。
特戰隊的編制要稍微少一些,只有五千人,但更是綜合能力拔尖的兵王才能進入。
分為海軍陸戰營、山地營、叢林營、舟艇營和先鋒特戰營。
維克多親自擔任特戰隊的指揮使,擔任的是特種任務作戰。
這五千人常年不再國內。
而是隨同其他部門在海外,或者其他國家開展特別軍事行動。
陸軍司四大兵團共包含20個陸戰軍,每個陸戰軍的人數在一萬一千人左右。
第一兵團駐地下轄陸軍第一軍、第五軍、第七軍、第九軍和第十軍,共五萬餘人的規模,駐守範圍包括江南路、東海南路和東海北路,就是原乾國的固定疆域。
其中第一軍駐地設在湖州,防衛臨安的西北門戶。
第五軍設在紹興府和明州,防衛臨安東南門戶。
第七軍駐防衢州、信州,防衛臨安的西南通道。
第九軍則是駐守潤州,直接面對唐國的都城金陵。
第十軍駐守虔州和橫浦關,與嶺南諸州縣連成一線。
第二兵團為嶺南兵團,下轄第二軍、第四軍、第六軍、第八軍和第十一軍,也是五萬餘人的規模,駐防嶺南東西兩路和南海路的廣大區域。
第二軍駐地設在朝州,輻射嶺南東路的七座州府。
第四軍駐地設在邕州,防禦南洋李朝與滇國方面。
第六軍駐地設在桂州,與第四軍遙相呼應,主要防範北方的殘楚、唐國以及西蜀。
其實楚國倒是沒什麼好防範的了,剩下那點兒地盤,估計唐國也很快就能吃下來。
第八軍駐守瓊州府,並且兼顧瓊州西部那些南洋國度,隨時待命前往南洋諸國作戰。
第十一軍駐守郴州,與駐防桂州的第六軍,以及駐守虔州的第十軍配合,防範北方的唐國。
第三兵團為江北兵團,下轄第三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規模同樣是五萬餘人,綿延在東起通州、西到黃州的千里疆域上。
面對北方的武國和梁國割據勢力及荊國、唐國北部,任務非常重,都是從當初的第五軍等換了番號改過來的,都是老帶新的擴編。
第三軍駐守楊州、泰州,兼顧通州和江心洲防禦,為大夏守衛北方門戶,任務最重,當然戰鬥力也是最強的,這點就算比之第一軍、第四軍這些老牌也不遑多讓。
第十二軍駐防廬州、除州,也是為了防範武國軍隊,兼顧防禦趙元義的新宋。
第十三軍駐守舒州和無為軍州,兼顧真州,盯著金陵的一舉一動,同時與第十二軍保持呼應。
第十四軍駐守蘄州和黃州北部的大別山脈,盯著中原那些割據勢力的一舉一動。
第十五軍則是駐守在黃州,向西盯著荊國,向南盯著唐國,也是任務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