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的邏輯,把成員看做員工,用運營一家公司的方式對待成員,那末位淘汰制有上線的必要。
一家公司如果說職位是鐵飯碗,集體吃大鍋飯,或者說終身僱傭制,非必要情況下不會開除員工。那這個公司內部很容易出現派別,員工也很容易圓滑世故起來,整個生產效率和企業活力都會大打折扣。嚴重者還會出現集體懈怠,一起吃不上飯,使致企業倒閉情況發生。
而有了末位淘汰制,對於業績連續處於末位的員工進行淘汰,則可以篩掉那些混吃等死、毫無能力的員工,能給那些想懈怠的普通員工警醒,要是不好好幹,是會被淘汰的。
hun相似,雖然是個女團,但本質上還是人管人,還是一個企業,企業管理上所用到的方法一樣適用於女團。
實行末位淘汰制可以點醒那些成員,你覺得自己偶像生涯也就這樣了,不會有更大發展。想著享受偶像身份帶來的榮光和快感,拿著工資舒舒服服的待滿八年再畢業就好。
那你別做夢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你不好好幹,公司是會勸退你的。
而且還有一點,末位淘汰制對於成員也算是一種反方向的激勵。
舒適圈是一個很可怕的事物,人很容易在舒適中失去鬥志,徹底化身為鹹魚——懶懶的掛在屋簷下發幹發臭,無人理睬,也心安理得。
而末位淘汰制這樣一個有些殘酷的環境裡,會讓成員有一種危機意識。意識到要是繼續鹹魚,繼續混吃等死下去,是會被餵給貓吃掉,鹹魚都當不了,反方向的促使她們奮進。
不過,末位淘汰制適用於企業沒錯,但女團並不單純只是市場化企業。
運營女團其實更像是藝術創造,市場化那種狼性的文化並不一定適用於女團。並不是透過鐵和血、高度淘汰的嚴厲措施,就能打造出一個優秀的女團。而相反,過度苛刻的環境,還容易讓成員本身失去了最根本的名為‘初心’,又名‘夢想’的信念。就算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了,最終養成的偶像也只是為了應付運營,為了迎合粉絲,為了生存下去而沒有靈魂的玩偶偶像。
玩偶豔麗的表面其實只是偽裝,在玩偶的內心則是孤獨的靈魂。看似實力強大、無懈可擊,實則千瘡百孔、不堪一擊。
這種透支全部潛力,為了當下的生存強行改變自己的偶像,所能到達的上限也僅於此,也只能在當前體系下活著了。
想到這點的王崇雲,覺得末位淘汰制不應該實行。
不過,瞬間王崇雲又自我否決了。
要是沒末位淘汰制,讓成員毫無壓力的進行偶像生活,其實還是害成員。
理由就是之前想的,沒有危機感,成員很容易在舒適的環境裡沉淪,失去鬥志,失去奮進的心,甘心做一條無用的鹹魚。但是,沒有人天生是鹹魚,註定是鹹魚,弱者也有逆襲的可能。多少書裡故事都告訴我們行動是可以改變人生,只是人們更喜歡看別人改變的故事,卻懈於自身去改變。以為書裡的主角改變了,自己也能夠改變。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應該還是環境。書裡主角努力改變命運的原因是‘不改變就會死’,但現實這麼舒適,溫飽飯足,還有書籍的精神食糧,為什麼要改變?
所以,王崇雲覺得末位淘汰制有必要存在,或許這樣的一個有些殘酷的環境裡,能迸發出她們的潛力呢?
就像連續兩次都是末位的楊三妹和徐伊人,誰又能肯定的說她們不會逆襲,不會猝然找到自身定位,紅起來呢?
當然,如果她們努力過後,毫無進展,還是吊車尾水平。
那麼只能說她們不適合當偶像,早點退團或許能找到更適合的道路。
想透了問題之後,王崇雲對於末尾淘汰制是否執行有了答案。
末位淘汰制一定要有,但不到最後關頭不能真淘汰她們,最好是形成一種激勵機制。就像選拔制是激勵普通成員奮發進入選拔,選拔成員努力保持選拔,進入更好順位。而末位淘汰制則是激勵表現差的成員拼搏,告訴她們要是不行動,不改變那是真的會被淘汰的。
所以行動起來吧,姑娘們。
而實際上,真到了那個地步,王崇雲也會盡想辦法挽留住她們。
王崇雲的理念裡,只要成員不犯錯,絕不會因為業績差,能力差而拋棄她們,順豐包郵的事絕不會做。
情感上王崇雲可是很喜歡成員她們的,雖然王崇雲一直保持著理智。
末位淘汰制的問題解決完,還有一個問題要解決,也就是熊野最後說的,趁著四大蘿莉拍宣傳影片火起來的時機,加大營銷力度,讓它更火起來,來提高hun的名氣。
這是一個很好的出村機會,需要及時把握,最好能針對性的主打四蘿莉組合,讓她們多上節目。在有熱度時候,加大推廣力度,先讓四蘿莉紅起來。
這一點,王崇雲也有點猶豫,不過很快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