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神功集佛家內功之大成,深奧精微之極。單是第一步攝心歸元,須得摒絕一切俗慮雜念,十萬人中便未必有一人能做到。
聰明伶俐之人總是思慮繁多,但若資質魯鈍,又弄不清其中千頭萬緒的諸種變化。
當年創擬這套神功的高僧深知世間罕有聰明、純樸兩兼其美的才士。
空門中雖然頗有根器既利、又已修到不染於物欲的僧侶,但如去修練這門神功,勢不免全心全意的‘著於武功’,成為實證佛道的大障。
佛法稱‘貪、嗔、痴’為三毒,貪財貪色固是貪,耽於禪悅、武功亦是貪。
因此,修煉這門武功,若不得其法,不自量力的妄加修習,只會枉自送了性命,或者離開了佛法正道。
這門武功,與易筋經如出一轍,同樣是要求習武之人,不能存習武之心,方能煉成。
只是精妙之處,比不上易筋經博大精深,卻也不在逍遙派三大神功之下,算是易筋經的前哨戰。
這門武功奇就奇在木羅漢身上,雖然繪滿了黑線,卻無穴道位置,不同於平常內功法門的修煉,一眼看去,彷彿如普通泥塑木雕一樣。
木羅漢刻工精巧,面目栩栩如生,神情或喜悅不禁,或痛哭流淚,或裂觜大怒,或慈和可親,無一相同。
正因如此,虛竹才不知道,這木羅漢上刻著的,乃是少林最精妙絕倫的內功心法,把玩之間,有意無意暗合了羅漢伏魔功攝心歸元,摒絕一切俗慮雜念的修煉前提,短短時間內,修煉出一身強悍的內功。
可惜,虛竹身在寶山卻不自知,或許是從未有人與他有過如此親密的交流,興奮之下,從身上翻出一個木盒,向白行簡展示。
一眼看去,木盒之中,十八個精巧的羅漢佈滿其中,以白行簡過目不忘的本事,只是一眼,便將這羅漢伏魔功記在心中。
白行簡參悟過易筋經、神足經,這兩門武功與羅漢伏魔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多有相通的地方。
比如羅漢的姿態,與神足經的天竺瑜伽姿勢類似,其立意修煉的法門,又與易筋經一脈相承。
因此,只是短短几眼,白行簡便領會了羅漢伏魔功不少武學精要。
本想給虛竹一番奇遇,結果反從他手中得來羅漢伏魔功,白行簡一時間情緒複雜。
想了想道:“難得大師不見外,將我當成自己人,分享了這麼多東西,在下思索片刻,覺得也該投桃報李,答謝大師美意才行。”
“不不不,先生客氣了,先生願意與小僧交流,是小僧的福氣,小僧豈敢妄求其他。”虛竹連連擺手。
“大師先不要忙著推辭,在下答謝大師的,並不是什麼金銀珠寶等物,而是一篇佛經,希望大師收下。”
“佛經?”聽到這話,虛竹疑惑地看了白行簡一眼。
“沒錯,大師聽好了。”白行簡說著,便低聲唸誦起來。
虛竹連忙打起精神,不敢錯漏一點,一開始還懷疑白行簡說的是不是佛經,結果聽了兩句,就覺得博大精深,深諳佛法之妙。
而且,還是他從未聽過的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