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只能起一定作用,想要老百姓踴躍參軍,就要下一劑猛藥。”
“政委,你說咋弄?”高楚來了興致。
王滬生就說:“最簡單的就是,打鬼子,分田地啊!這四縣都駐有鬼子的開拓團,他們霸佔了四縣最好的良田,現在四縣光複了,這些鬼子的開拓團也都跑了,咱們就把他們的田分給老百姓,這樣一來,老百姓自然會擁護咱們。”
“高啊!政委,老百姓分了鬼子的田,一來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二來也怕鬼子再打回來算帳,所以一定會支援我們,參軍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對,就是這麼個道理。”王滬生說。
“這樣,我立即抽調一些政工幹部,組成工作隊,進入四縣的轄區,先把鬼子的地分了,你再招兵,這樣效果就要好的多。”王滬生說。
“政委,我算服了你了!”
“從群眾是來,到群眾中去是咱們黨的一貫政策,是咱們黨的立足之本,什麼時候也不能丟。”
在高楚與王滬生的談話後,王滬生很快就成立了幾十支工作隊,深入到了四縣的城市與鄉鎮,他們沒收敵偽資産,將鬼子開拓團所霸佔的良田都分給了老百姓。
與此同時,四縣的駐軍也主動上門幫助老百姓打水、劈柴、掃院子、修葺房屋。
……
延吉城外,小嶺鎮。
張老漢是小嶺鎮的居民,獨自一人在這裡生活了大半輩子。
張老漢一大早就起來,準備出門挑水,剛推開門,就看到門口站著幾個大兵,這幾個大兵不由分說就進了張老漢的家門兒,劈柴的劈柴,挑水的挑水,還有的拎起掃帚就掃院子,兩個大兵看到張老漢家的豬圈壞了,立即幫著搬石頭去堵豬圈。
張老漢跑進屋裡躲來,趴著門縫向外不明所以的看著這一切,自己活了這大半輩子,清朝的巡防營、張大帥的東北軍、日本的關東軍、滿洲國的軍警都見過,這些當兵到處欺負老百姓,要這要那的,自己還從來沒有看過哪個軍隊竟然主動幫老百姓幹活兒。
張老漢摸了摸額頭,沒發燒啊!又揉了揉眼睛,沒看錯啊!可是這太陽怎麼打西邊兒出來了,這些大兵反倒幫起老百姓來了呢?
這些大兵足忙活了一個鐘頭,這才離開。
張老漢鬆了一口氣,這些大兵終於走了,自己提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這幫大兵,竟然也學會收買人心了,俺才不吃你們這一套呢,當兵的沒有好人。”張老漢嘟囔著。
第二天一早,張老漢一開大門,發現那幾個戰士又來了,張老漢又躲回到門後,看著這幾個戰士給自己劈柴、燒水、掃院子,臨走時,這幾個戰士還把一個袋子放到房門口。
等戰士們走後,張老漢開啟袋子一看,裡面裝著白花花的面米。
張老漢的眼睛濕潤了,自己無兒無女,窮得叮當響,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幹,這麼多年,也就是維持個溫飽,就算過節也吃得是土豆和玉米麵兒粥,這白花花的麵粉,有幾年都沒吃過白麵了。
看來,這些當兵的也不光是收買人心。張老漢暗自想著。
接連幾天,每天早上開門,都會有當兵的給張老漢家幹活兒,張老漢由最初的抵觸變成了感動,他想了想,用白麵在早上烙了幾張白幹餅一種不加油的面餅),見戰士們來了,馬上走出來。
張老漢就說:“軍爺,吃了這餅再幹活兒吧。”
那幾個當兵的一話的戰士就說:“大爺,不叫軍爺,叫我們同志就成,我們部隊有規定,不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這餅我們不能吃。”
“還有這樣的部隊?”張老漢手裡拿著餅子,感動的眼淚掉了下來。
“好人哪!”張老漢感動的說,自己活了大半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軍隊,看來新一團的兵真的與別的兵不太一樣。
張老漢並不是個例,這樣的事情在長白四縣的很多地方都在上演著,隨著工作的開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對新一團改變了看法。
他們對新一團的做法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從最開始的遠離和逃避,到主動接近新一團,新一團終於與老百姓打成了一片。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努力,新一團終於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援,在四縣站穩了腳跟,這時,王滬生又帶著工作隊分了鬼子開拓團的地。
說起來鬼子開拓團的地都是從中國老百姓手中用近乎於搶的方式獲得的,為此老百姓還曾反抗過,不過後來被鬼子鎮壓了,老百姓欲哭無淚。
現在好了,新一團將開拓團的地一分,老百姓終於翻了身,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老百姓有了地,爆發出巨大的熱情,開始狂熱的支援新一團。
特別是那些分了地的老百姓,為了保住自己的即得利益,主動踴躍參軍,沒過幾天,新一團一下子就新增加了五、六千新兵!